婚恋节目《非诚勿扰》的价值分析苏卫视的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播出以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交友节目不仅迎合了当前的娱乐化社会心态,也成为当前一些人普遍存在的心理诉求。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节目嘉宾真实性饱受质疑、刻意制造话题意味浓重、多少有些女权的意味等,也影响了节目的发展。关键词:非诚勿扰;娱乐化;价值分析媒体研究人李幸说: “ 2010 年,肯定是中国电视的相亲交友年。”在 2010 年初,江苏卫视一档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引领了中国 2010 年婚恋节目的新浪潮。《非诚勿扰》节目的互动形式完全突破了过去传统的交友方式,为广大单身男女提供新颖的婚恋交友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时代男女的婚恋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相亲类节目一度盛行。《非诚勿扰》经过再度包装,融入了新颖的娱乐化等因素,连续多个星期成为省级电视节目的收视冠军。一、《非诚勿扰》热播原因分析受国外电视节目的影响,新一轮的交友节目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作为交友节目的代表,《非诚勿扰》的存在和热播有其深刻的社会现实根源。当前社会剩男剩女现象盛行。现在的人们,更加相信一见钟情,于是感觉良好成了人们交友的首要要求,其次才是家庭等经济基础。随着人们对结婚对象越来越挑剔,社会上剩男剩女大量存在。这不仅为当前社会上的婚介所提供了广泛的市场,更为以这一类人为基础的娱乐节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通过《非诚勿扰》我们不难发现, 24 位佳丽对每一位到场男嘉宾的点评,展现的是每个人严格的甚至苛刻的爱情观,这从侧面反映出这个时代年轻人的爱情观。当前娱乐化社会心态普遍。娱乐化的社会心态有广泛的受众群体,他们一方面是衣食无忧但业余生活比较匮乏的一类人,另一方面是那些工作和精神压力较大,渴望寻求释放积虑的一类人。于是他们选择观看那些让他们放松心情的电视节目,使现在各种各样的娱乐节目大行其道。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本应忙着谈婚论嫁的都市男女却疲于奔命,工作圈子的不断扩大和社交圈子的日益萎缩,使得他们苦苦寻觅却难修正果,生存的压力在不断挤占他们私人空间的同时,也将他们的眼界练得越来越高。“剩男剩女”不再是新鲜的网络词汇,而是逐渐演化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焦虑。相比我们的长辈, 80 后在婚恋观中不再信奉“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血液中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多元西化的价值观的渗入,使得他们倾向于将爱大胆说出来,并且在择偶标准上有自己的一套范式, “父母之命”成为遥远的过去时,要挑就挑“我的菜”才是他们坚守的准则。此时出现的电视婚恋节目,正好与这一社会文化背景合拍:一方面通过搭建媒介交友平台,释放“剩男剩女”的觅友需求——成人之美,何乐而不为?另一方面通过对有特色的男女嘉宾的遴选,从不同侧面向受众呈现 80 后的择偶标准和情感诉求——娱乐大众,亦是电视作为大众文化载体的一次本真的回归。二《非诚勿扰》的娱乐价值分析(一)交友节目融入时尚、娱乐、情感因素增加看点。在传统的交友节目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最终能成功几对, 节目节奏缓慢,时尚、娱乐性很差。然而,在《非诚勿扰》中,现场的 24 位佳丽,无论穿着还是打扮,不仅展现了良好的气质,更是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二)戏剧冲突足够浓重。《非诚勿扰》的成功恰恰在于戏剧化的冲突。传统的交友类节目,大多是男女数量相等的“配对”,而《非诚勿扰》却是 24 个女生对 1
婚恋节目《非诚勿扰》的价值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