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西安明城墙讲解词.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明西安城墙“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这是城市的最早功能,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商业和经济文化中心。明代西安城墙是一座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城堡,始建于公元1374年。明西安城墙是在唐代长安皇城和元代奉元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原为夯土城墙,公元1568年,在夯土城墙外首次包砌青砖。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加固,将包砖增厚,铺设海墁,并增修排水、口沿等。它是我国六大古都中保存至今唯一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垣,它无声的诉说着历史,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的风貌。     西安城墙由主体墙、宇墙、垛墙、海墁、排水系统、敌台、角台、马道、城壕、城门、郭城、月城、瓮城、闸楼、箭楼、城楼、敌楼、角楼等组成。无论从建筑或是从军事、审美等角度上讲都具备了中国历代城墙最完美的形式,成为当时最完整的军事防御系统。     明西安城墙位于西安市中心区,平面呈长方形,,,,。主体城墙的高度为12米,底宽16—18米,顶宽12—14米,最底层是用石灰、黄土、糯米汁搅拌夯打而成,非常坚固。城墙顶上的这个平面被称作海墁,它是城上调兵谴将的通道,是用三合土垫底,上面铺有两层城砖而成,即可便利于城上交通,又可防止雨水下渗。海墁从外向内有5度的倾斜面,可将雨水迅速导入城内侧的排水槽,有效的保护了墙体不被水浸泡,起到了保护墙体的作用。全城共有排水槽167个,每相隔40—60米一个,为砖石结构,附贴在城墙内侧,从墙顶直达墙下,与沟渠相通。西安城墙之所以保存至今,这套完整的排水系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为了保证士兵在城上行走安全,,,也叫女墙。为了了望和射击方便,,。,全城共有这样的垛口5984个,形成了中国古代城墙特殊的相貌。在垛墙顶部,覆有半圆形的封顶砖,它的设置即可防止雨水渗入墙身,又可防止敌人甩勾攀缘,起到了保护和防御的双重作用。大家还可以看到在垛墙的底部每隔27米有方孔(悬眼),士兵可在上面垛墙的掩护下,从悬眼向外窥察、射击,既有效地保护了自己,又能有力地杀伤敌人。沿城墙外侧有向外突出的实心墩台(俗称敌台或马面),起到守城以线连点,以点控面的作用。它的出现使士兵作战视野开阔,战术运用灵活,打破了长期存在的造成城上作战局限性大的水平战线布局,开辟了城墙上的立体战场。它伸出墙外侧7米,宽15米,高与墙齐。它贵在于向外伸出,而不在横阔,大家可以看到,墩台上左右有垛口,便于抛打擂石,发射箭矢,台正面垛墙不开口,并比左右垛墙略高,可防止从城下正面射来的箭矢伤人,使将士们能在墩台上放心作战,解除后顾之忧。各墩台相距120米,60米的中心点,恰是弓箭、飞钩、滚木、擂石、掷枪等抛掷类武器的有效射程,使攻城的敌人受到来自城墙和左右敌台、敌楼三方面的射击。构成了一个立体交叉火力网,大大的提高了城墙的战斗力和防御功能,体现了墩台在战术防御上的巧意。在墩台上建的敌楼(卡房),既可给守城的将士提供休息、储备的场所,又可在上面了望观察敌情,并利用外突的特点,组织火力集中兵力进行围攻。全城共有这样的敌台98个。,上面建有角楼,是镇守城墙、城角的重要

西安明城墙讲解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ogthpsa
  • 文件大小21 KB
  • 时间20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