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第一框走近法律一、学情分析初中学生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 已经接触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包括法律,但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在学校里遵守校纪、校规,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是因为教师、家长、学校要他遵守所以才遵守, 没有真正意识到规则能够帮助人们开展正常的生活。因此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规则,体会到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 没有人可以例外, 并进而了解法律也是一种特殊的规则,从而树立起最基本的法律意识。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2 )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逐步形成自我控制, 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三、教学难点法律的三大特征四、教学重点规则的分类、法律的作用五、教学方式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教学; 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让学生自己举例,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教师:请大家阅读一则案例。有一位父亲因为离婚把怨气发泄在了儿子身上,他经常打骂儿子, 有时还不让孩子上学, 可他却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还理直气壮地说: “孩子是我的,我有权这样做。”教师:你是否赞同这位父亲的说法?为什么? 学生 1 :不赞同,因为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 6 周岁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学生 2 :不赞同,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家庭保护规定: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学生 3 :不赞同,因为这位父亲不懂得:未成年人有依法受教育权利, 父母不得虐待未成年人, 否则要受到法律相应的制裁。他这一说法体现了不懂法、不知法。教师: 是啊, 在现实学生活中, 一些人对法律的无知和法律观念的淡薄,导致了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因此我们要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的尊严,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律。(二)新课新学: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板书) 第一框走进法律(板书) 活动一、“方”“圆”大赛──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师: 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 分别徒手和用尺子、圆规画一个方、一个圆。教师:同学们观察比较他们的画有什么差异? 学生: 第一名同学画得不是很好, 因为他是徒手画的, 第二位同学画得要好些,因为他用尺子和圆规画得。教师:这种差异用中国的哪句古训可以说明呢? 学生: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材第 86 页上的漫画,并讨论: ①同样是十字路口为什么出现不一样的现象? ②交通规则起了什么作用? ③这个现象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 左图交通秩序井然, 尽管人多车杂, 可是由于行人车辆各行其道, 红灯停绿灯行, 穿梭有序, 结果是道路畅通无阻, 交通井然有序;右图则刚好相反,没有交通规则或者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南来的北往的, 东行的西去的, 行人车辆各不相让, 争抢阻塞, 其结果是谁都不能顺利地通过。交通规则在这儿起到了维护道路畅通的作用。教师: 我完全同意同学们的观点。交通需要规则, 社会生活也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生活中, 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 人们各行其是, 社会生活就会像右图一样混乱不堪,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所以,有规矩,懂规矩, 守规矩十分重要,社会生活要有共同的规则。第一目:我们身边的规则教师: 什么是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呢?社会生活为什么必须要有规矩呢? 学生: 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 也就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社会生活必须要有规矩, 懂规矩, 守规矩。因为, 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 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 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人们在社会中活动的目的、动机往往各不相同, 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 人们各行其是, 社会生活就会混乱不堪,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所以,有规矩, 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社会生活离不开规矩、规则。 1. 生活中规则有很多种,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板书) 活动二、齐心协力教师: 请小组同学齐心协力, 共同寻找生活中的规则( 同学们从自身经历或直接感受到的有关衣、食、住、行、学习等方面), 并想象没有了这些规则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学生 1 :在学校自觉遵守班规校纪,按时到校,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学生 2 :在公共汽车上主动给抱小孩的妇女或老人让座。学生 3 :遵守交通法规,不攀折花草树木,不践踏草坪。学生 4 :如果没有规则的话,每个人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那么社会就会混乱不堪。……教师: 由此可见, 规则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保障, 是自由
七年级政治走进法律.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