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的临床应用桂枝汤的临床应用讲解:余秋平 整理:顾然*焦招柱太阳病篇是伤寒论的重中之重,而桂枝汤是太阳病篇的首方,由此可见仲景对桂枝汤的重视程度。桂枝汤绝不仅仅用于外感太阳病,因本方剂的特点是外调营卫,内调阴阳,故在临床应用上极为广泛,不仅可用于太阳、少阳、阳明经的外感,也可用于内伤杂病的治疗,我们下面将就相关条文进行梳理,以资借鉴。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387] 临床中我们发现,很多身疼痛的病人,实际是外邪留于肌表,导致营卫不和而致身痛。病人感冒好了,吐泻也止了,但身痛长期不好,这是邪在肌腠、在肌表、在营卫层次。 我们有个病例,冠心病的病人,就是根据身疼痛,辨证邪气仍在于表,需解表,要用桂枝汤来治疗。扶正调营卫,扶脾胃的正,解其外邪,来解决身痛的问题。 其实有许多治疗身痛的方剂都是桂枝汤打底,你看一下,桂枝新加汤就是桂枝汤打底,风湿病三方(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及治疗历节病的桂枝芍药知母汤也都是桂枝汤打底。所以很多身疼痛是外邪在肌腠、营卫留而不去。第一外邪居留,第二营卫不和、正气弱,因此用桂枝汤、桂枝新加汤、桂枝附子汤治疗的机会很多。所以,邪气在表、邪在营卫很重要的辨证点就是“身疼痛”,这一点,大家一定要加以重视。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桂枝汤证多见于太阴病体质,’吠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这种太阴病体质的人,不管是发烧、打喷嚏、流清鼻涕,还是仅仅受了风邪,刚起病,脉浮,都可以用桂枝汤°“太阴病J普遍认为就是脾胃虚寒的体质,用“脉浮”,代表这是太阴病体质的人受凉感冒,这种人因为正气比较弱,般发烧都不高。发烧高不高和正气旺不旺有很大关系,正气弱的人发烧一般不高,甚至发不起来,所以根据发烧高低,可以大致判断正气强弱。这种太阴病体质的人得了感9大抵需要用桂枝汤发汗,因为桂枝汤有桂枝、生姜、大枣、炙甘草,可以温脾胃。 脾胃虚寒、太阴病体质的人,感受了风寒之后,用得可能最多的就是桂枝汤,所以这里叫“宜桂枝汤”。“宜桂枝汤”不一定用原方治疗。因为可能有兼证,比如,可能有部分邪气入里化热,进入少阳。或者表闭了。火到上面咽喉肿痛,加连翘也可以,眼睛红赤,风火郁在上面,加点儿桑叶、菊花也可以,这种方子可能看起来不伦不类,但确实能解决问题。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34] 阳明病的病人,也有用桂枝汤治疗的时候。太阴主脾,阳明主胃肠。如果阳明病的病人表现出“脉迟,汗出多,恶寒”,还有便秘。“脉迟”,怕吃凉东西,这是胃寒,不是脾寒,治疗的时候仍然以桂枝汤打底。所以便秘的病人,未必都要用承气汤,我体会,特别是内伤杂病的病人,以桂枝汤加减的特别多见,真正用大承气汤治疗的特别少见,我当三十年医生,就看到两例。临床上便秘的患者,用厚朴七物汤(就是桂枝汤合厚朴三物汤)治疗的也有,包括附子理中汤合厚朴三物汤治疗的也有,但单纯大承气汤特别少。阳明病,体质比较差的病人,便秘、汗出、恶风,或者微恶寒的病人,一样服用桂枝汤。桂枝汤温脾,也能温胃,不论脾虚寒还是胃虚寒的病人,吃了桂枝、生姜这些温性药,肠蠕动活跃,大便才能变得顺畅,便秘反倒能缓解,这样的病人是要用温性的药物。很多病人会这样描述,喝酒或者吃了辣椒以后,大便会很好解,这明显就是脾胃虚寒、肠蠕动减慢的情况。 我们上面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