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NG 青年与社会 2012 .VOL. 61 .NO. 02 基教研究 1 . 引言心理弹性是目前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它是在弹性力学的基础上提出的心理命题。心理弹性的研究起始于 20 世纪上半叶,其历史较短。在它研究的初始阶段,研究者主要关注的是压力/逆境对儿童发展的不利影响,认为这种不利影响是普遍而无差异的;后来开始把研究的注意力转向压力/逆境对儿童所造成的影响,并由此而产生的个体差异上;紧接着,人们在研究中进一步发现, 儿童对压力/逆境的抗拒能力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抗拒能力来自环境方面。也就是,人们对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视角发生了转变,将心理弹性置于发展系统与生态系统,关注过程。研究者们日益关注环境、动态变化,以发展系统的视角解释心理弹性高低均起保护作用,这些因素构成了基本的、普遍的人类适应系统。国内的研究者,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认为社会支持( 特别是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提高的非常重要的保护性因素。心理弹性的研究在其较短的历史进程中,从关注个体特质,寻找儿童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到转向系统、动态和生态的视角,以关注过程为导向。一直到走向应用研究取向, 也取得了成果,进入 21 世纪后,建立起了各相关的干预模型, 促进弹性的形成。综上,本文主要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关注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方法、导致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保护性因素和危险性因素以及作用机制,进行一个全面阐述,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2 . 儿童的心理弹性在对儿童的心理弹性发展研究进行阐述前,有必要先弄清楚什么是儿童的心理弹性。相信大家,在生活中碰到过这样的例子。就是有些人从小生活在很不利的家庭环境中, 缺乏应有的精神与物质支持,却依然能够自强自立,不畏艰难, 成年后,取得了一番成就,甚至还对社会作出很大的贡献。像这样的现象, 就是本文所要谈论的儿童的弹性发展现象。那么,作为科学研究意义上的心理弹性指的是什么呢? 目前,研究者们对它的概念并未达成共识。但是, Mastend 等人和 Rutter 提出的心理弹性定义比较受到研究者们的普遍认可。 Masten,Best 和 Garmezy ( 1990 )通过对三种不同的心理弹性群体的描述,对心理弹性概念进行了定义:第一类,心理弹性是指高危险群体通过克服逆境获得良好的发展,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内部的一种具体的个人力量;第二类,心理弹性是个体面对持续的生活压力(如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困难等) 而能很好地适应这些压力;第三类,心理弹性是指经历了创伤后的个体得到了很好的恢复。 Rutter 认为,弹性是面对危险情景时积极主动的过程。由以往的研究可以看出,尽管研究者们对心理弹性的定义未取得一致意见,但是都对弹性发生的背景给予考虑,即与背景发生相互作用时, 儿童的弹性表现。儿童的心理弹性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变化。儿童在生活中的某个领域具有很好的弹性,而在其他的方面也有可能显得差些。因此,现在也有学者将心理弹性进行分类定义,如社会性心理弹性、学业性心理弹性等。但是,综合所有的关于心理弹性的研究,基本都是旨在对其实质进行分析,探究其内在的作用机制,并寻找促进发展心理弹性的方法。 3 . 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方法研究心理弹性一般遵循的程序:先是鉴定出两类处境不
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