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旋耕机于19世纪中叶问世,但直到本世纪20年代欧洲研制成功直角旋耕刀后,旋耕机才在欧洲旱地得到推广使用,本世纪30年代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在小型园圃中使用,40年代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本世纪初日本引进欧洲的旱地旋耕机后,由于日本大多为水田,直角形旋耕刀不适宜于进行水田作业,为此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改进研制出了适合水田耕作需求的旋耕机,使之成为日本最主要的耕耘机械之一,在日本绝大部分的田地是使用旋耕机耕作的。我国于50年代末开始对旋耕机进行实验研究,到70年代初完成了当时国产的各类拖拉机相配套的系列旋耕机的设计,并得到了广泛的第一章小麦旋耕播种机整体方案的确定§,重点设计该机的旋耕刀辊,绘制该装置部装图和若该零件图,通过该农机具完成旋耕、播种、施肥、种子覆盖、苗带镇压和平整联合作业。该机主要设计参数:(1)生产率:每小时5-10亩;(2)配套动力:上海-50拖拉机;(3)耕幅:;(4)耕深:13-16厘米;(5)播种行数:8行;(6)行距:180毫米;(7)最小运输间距:300毫米;§。它能较好地切断植被并将其混合于整个耕作层内,也能有效地将化肥、农药等施于土内,在稻田内带水耕作能完成“起浆”作业。旋耕机于19世纪中叶问世,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20世纪30年代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在小型园圃中使用,40年代得到了广泛的重视。20世纪初日本引进欧洲的旱地旋耕机后,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改进研制出了适合水田耕作需求的旋耕机,使之成为日本最主要的耕耘机械之一,在日本绝大部分的田地是使用旋耕机耕作的。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对旋耕机进行实验研究,到20世纪70年代初完成了与当时国产的各类拖拉机相配套的系列旋耕机的设计,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使用。目前,我国旋耕机的使用范围正在不断地扩大,从南方水田到北方旱地,以及牧场、荒地、果林等都广泛地使用旋耕机进行耕耘作业。旋耕机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单机研究、发展系列产品、新产品开发和换代3个阶段,随着新的种植、耕作农艺的发展和推广,在旋耕机的基础上还研制出了多种用途的联合复式作业机。新系列的旋耕机采用的新型的旋耕刀,综合了合理的速度参数,幅宽和复式作业功能,采用旋耕机基础件组合式结构,可组装在多种机型上,满足不同的用途与农艺要求,适应广大农业的技术要求的发展。目前,旋耕机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整机及零部件生产企业有100余家。目前,旋耕机已被大量推广使用,但由于现有的产品系列因强度及结构尺寸的限制,其功能一直较为单一,配套范围仅限于中小型功率的拖拉机,缺少大型和深耕型的产品,预计今后将向以下方向发展。(1)耕深达20厘米以上的深耕型旋耕机和以旋耕为主的复式联合作业机以及与大功率拖拉机配套的旋耕机,国外旋耕机产品更是向宽幅,大功率及高效能方向发展。(2)减少功耗、提高效率也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为了降低功耗,提高耕作质量,需对旋耕刀片参数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新的旋耕方式,如潜土逆转等。目前国内已生产出反转旋耕埋青机,用于耕作并覆盖绿肥;它吸取了铧式犁、驱动圆盘犁的优点,使旋耕机部件在水平面内斜置,这样旋耕刀能顺利切削土壤,刀辊受力均匀,从而降低功耗。为了提高效率,还需开发具有复式联合作业功能的大型机具。(3)采用各零部件等寿命的原则和方法对旋耕机进行设计,保证整机无故障使用期限为4~5年,减少用于维修和保养的费用。(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考虑将一些新技术应用到旋耕机上,如信息系统等,开发仿行控制耕幅的果园、林场用旋耕机和液力驱动刀辊的旋耕机等。旋耕机一般由机架、传动部分、刀轴、挡泥罩、平土拖板以及限深装置等部分组成。旋耕机一般工作过程是,动力驱动刀辊转动,转动的旋耕刀切削土壤并将切下的土块向后抛掷,土块与挡泥罩及平土拖板相撞后,得到进一步破碎而落到地面,利用平土拖板将地表刮平,因而旋耕机工作过后碎土充分、地表平整。§、主梁及齿轮壳体等组成。旋耕机与拖拉机的挂结可分为牵引式、悬挂式和直接连接式三种类型。目前生产的旋耕机绝大多数采用三点悬挂的方式。主梁可用无缝钢管或可锻铸铁制造,梁的两端都带有接盘。§。中间传动系统由万向节传动轴和中间传动齿轮箱组成。侧边传动系统由万向节传动轴、中间齿轮箱和侧边传动箱组成。在侧边传动的传动方式中,直接连接旋耕机的中间齿轮箱固定在拖拉机的后桥上,动力经过侧边传动箱传到刀轴。万向节传动轴是将拖拉机动力传递给三点悬挂旋耕机的传动件,它能适应旋耕机的升降变化。由于旋耕机工作负荷为变负荷,工作条件较差,因此选用的十字轴应具有
小麦旋耕播种机的设计说明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