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过河镇白蘑菇种植情况研究及进一步发展的可行性方案尊敬的各位领导:自马过河镇麻衣村村民杨培根带头种植白蘑菇以来,经过2007-2008年两年的发展,马过河镇的白蘑菇已经初具规模。我作为新农村工作指导员,对如何发展壮大马过河镇白蘑菇种植规模、如何扩大市场销售份额等情况做了一些分析和调研,现就有关问题汇报如下:第一部分 马过河镇白蘑菇种植情况研究一、马过河镇白蘑菇种植的基本情况(一)龙头企业的基本发展情况马过河镇白蘑菇种植的龙头企业主要是以杨培根创办的鑫乡白蘑菇种植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为代表。该基地自2007年开工建设至今,总投入资金 110万元。占地面积21亩。1、资金使用情况在总投资的 110万元中,用于固定资产建设的投资为 55万元;用于原材料采购的为 19万元;用于员工工资的为 7万元;用于其他辅助性投入的为 10万元。2、企业土地利用情况在总的 21亩土地中,菇房占地面积为 8100M2;盐浸加2 2工区占地面积 400M;烘干房占地面积为 400M;职工宿舍和2 2办公区占地面积为 500M;原料堆放区占地面积为 2400M。3、白蘑菇产销情况经过2年的种植,企业共产出白蘑菇 110吨,其他品种蘑菇4吨。其中用于盐浸 25吨;用于新鲜销售 85吨;用于烘干4吨。4、资金回笼情况2年时间共收入 81万元。其中盐浸出口收入 21万元;其他加工销售方式取得收入 60万元。(二)其他种植户的发展情况在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马过2河镇共有 9户白蘑菇种植户。种植面积为 10000M。总投入80万元。截至 2008年底,预计产量为 180吨。平均收入可达到120万元。平均每户可产生收入 13万元。二、目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经过这两年的生产销售,目前马龙县的白蘑菇种植和销售主要存在规模偏小和产量较低两大问题。具体说来有一下几个方面:(一)没有充分利用当地气候条件在2007年我们开始白蘑菇种植时,根据马龙县的气候条件,认为可以保证白蘑菇有 6个月的采摘期。尽管这个已经要长于福建地区(白蘑菇主产地)的采摘时期,但是根据这两年的种植情况我们发现产量仍然偏低,在采摘期,每天仅能维持 1吨左右的产量。由于产量较低,白蘑菇采摘后只能采用盐浸的保存方式,而其他的保存方式如冷冻和烘干则由于产量较低无法实现。根据实际调查和这两年的种植经验我认为,马龙县气候得天独厚,可以将全年都调整为白蘑菇的种植和采摘期,采用反季节法种植,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原有白蘑菇的产量,根据初步计算可以提高50%的白蘑菇产量。(二)种植面积不足2龙头企业目前的菇房使用面积为6000M,加上其他的种植户,整个马过河镇白蘑菇种植面积在10000M2。现有的菇房已经全部投入生产,且产量已经达到最大值,在种植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增加产量非常困难。三、销售中出现的新情况(一)传统出口市场受金融危机影响有波动以往我们将采摘下来的新鲜白蘑菇做盐浸加工,然后销往福建,用于出口。其他的加工和销售方式由于产量限制和销路限制尽管占马过河镇整个白蘑菇销售的 70%,但是在整个市场来说所占份额较小。根据调查马过河镇白蘑菇鲜货销量仅占国内需求的 1%。今年由于国际市场出现波动市场出现一些变化。一方面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主要消费市场萎缩,我国白蘑菇出口市场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出口市场萎缩和生产成本的提高,原来在福建的很多蘑菇生产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纷纷撤出福建到西部地区重新寻找适宜种植的地区。(二)国内市场认识不够通过我们对市场的分析,以往我们主要市场销售方向集中在以福建地区为代表的出口加工企业上。而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观察和供应。对国内市场上的问题和矛盾认识不足。经过深入调查我们认为国内白蘑菇消费市场存在这供应量不足价格偏高,消费者认识不足但消费量又迅速扩大的矛盾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1、国内市场白蘑菇供应不足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白蘑菇主要用于出口加工,国内鲜货供应上严重不足,且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国内大部分地区一年仅在 12月到来年 4月有新鲜白蘑菇销售,而其他月份新鲜白蘑菇市场供应严重匮乏。导致消费者对这种蘑菇认识不高且销路不广。2、国内市场白蘑菇销售价格偏高由于受出口市场价格影响,国内新鲜白蘑菇销售价格始终偏高,新鲜白蘑菇售价往往要高于盐浸方式售价的 70%。这就造成消费者认识上的误区,转而购买其他菌种。3、国内新鲜白蘑菇消费量迅速增长随着消费者对白蘑菇的认识不断加深和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国内新鲜白蘑菇消费量增长迅速。 我们统计发现,2006到2007年国内鲜货需求量为 1万吨,而到 2008年上半年需求量增加到 4万吨。半年时间增加了 3倍。既便是像云南本地市场这样以野生菌为主要消费品的省份,新鲜白蘑菇的需求量也在大大增加。 2008年比2007年增加了 500吨,达到2000吨的规模
食用菌种植可行性设计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