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朗读训练指导策略作者:麦燕欢来源:《文理导航》2017年第21期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的训练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朗讀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有助于学生抒发自己的感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纵观现今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教学中还存在不少弊端:朗读教学虚张声势,朗读形式华而不实;朗读目标好高鹜远;朗读指导过程“高耗低效”的问题普遍存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应明确朗读的基本目标和要求,扎扎实实落实注重朗读,增强学生朗读的自信心。 【关键词】朗读;情感;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同时,新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朗读要求非常明确:第一学段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这一目标,必须牢牢抓住课堂中的朗读指导。 朗读指导是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要的训练活动。杜威说过:“指导就是把生活过程中解放出来,使它最充分地实现自己。”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千遍,其能自备。”可见读是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领会作者感情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领略语言魅力,学习语言艺术的重要途径。 好的朗读是完美的艺术,是课堂艺术教学的再创造,它通过表情达意的语言,把语言文字表不出的东西淋漓尽致表达出来。为学生的思维创设一幅生动、瑰丽的图画,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朗读指导,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醉情操的作用。 面对二十一世纪,教育教学的改革,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培养新世纪的人才,就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学科教学中,既要进行知识的传授,又要进行德育教育,而这一切都是在听、说、读、写、中进行的,其中,读是最重要的一环。读书时,眼、耳、脑多种感官密切联系,迅速协调,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情感,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探求,为说写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要重新认识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以读为本,优化课堂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抓好朗读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诱发兴趣,感知形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学习的兴趣是主动参与的基础。要提高读书的效率更需依赖学生积极投入的心理,有兴趣则思维活跃,精力集中,反之启而不发。因此,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兴趣要巧妙利用学生好奇、好胜、好幻想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追根问底。在执教《草原》一课时,我先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然后激发学生:“同学们,你们从歌声中感受到的草原是怎样的?这一节课,我们跟着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去一下辽阔的蒙古草原,感受一下草原美丽的风光。请大家打开书,放声朗读一下,看看草原怎么美?”学生的朗读的兴趣一下子被提起来了,纷纷打开
小学语文课堂朗读训练指导策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