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记者在采访中的情感把握.pdf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2 0 0 8 年第 4 期当代传播实践专论在大众文化兴盛以及传媒市场化背景下, 情感话题并非都市报、晚报之类的专利, 只要操作得当, 避免流俗, 党报也可以借此延伸与开掘自己的功能, 增强服务性与导向性, 体现党报的亲民形象与人文关怀。在开掘情感话题时, 记者的角色定位很关键。记者在采访中要中立倾听并保持清醒, “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 将单向倾听化为双向对话, 获得对倾诉者及其故事的深入理解与把握, 并在文本叙事中给出党报应有的导向。一、情感话题增强党报平民视角大众文化的崛起和繁荣早已成为当下社会生活中无可争辩的事实, 并将随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更为迅速地蔓延, 这为隐私类话题的扩张营造了文化氛围。而在当前日趋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中, 紧张快速的生活节奏使个体有了更大的独立, 但人际关系更为疏远。情感倾诉体现了人们想表达自己与了解他人、扩大拟态交往环境的潜在愿望, 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学意义。一方面, 倾诉者借此获得情感宣泄, 并在宣泄之余寻求他人的理解和支援, 而倾诉者的故事经过传播到达受众, 实现了个人经验的分享、以及更广泛的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 从受众角度来看, 由于工作节奏的加快, 居住环境的改变, 都市人彼此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 而通过阅读或者观看其他人在传媒上的倾诉, 个人不仅获得了交流的机会, 也满足了窥视他人隐私的心理, 并且作为社会人, 还能够从他人的经历中反观自身, 获得共鸣、经验或者教训, 也借机释放了内心的情感, 并获得了新鲜的刺激和每日的谈资。因此, 都市化的进程也在另外意义上促成了隐私成为一种时尚的文化资源。①在注意力经济时代, 这种资源能够转化为报纸的发行量与阅读量, 因为受众有消费隐私的欲望。而市场经济对中国传媒的影响之一就是传播观念的变革, 传播者中心向受众中心的转变使受众成了传媒的立足资本。这意味着, 大众传播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受到受众消费需求的制约。从传媒经济学角度看, 受众就是市场, 传媒要赢得市场, 必须对受众的消费需求尽量地加以反映、满足和引导。在新型的传受关系中, 受众消费媒介不仅是为了获得新闻和信息, 还是参与社会的互动平台。在此平台上, 受众和媒介都成为建构社会的力量, 并显示各自的价值。因此, 有人说隐私话题在大众媒介的扩张, 是传媒与受众的一次共谋。②因此, 普通人的情感隐私话题进入公共视野( 传媒) , 某种程度上折射了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民主进步与文化繁荣, 具有显示市民社会形成的社会学价值。传媒关注个体发展面临的问题, 提出对策与解决, 协助个体顺利社会化, 也体现了媒体的情绪宣泄、心理疗伤作用, 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推动作用, 这也是传媒的社会责任之一; 倾诉者虽非典型人物但具生活本色, 透过一个个纯粹个人化的经历, 反映了生活的整体性和丰富性。这恰恰也是媒体贯彻“三贴近”原则的题中应有之义。再者, 即便是隐私话题, 也包含着一定范围的社会意义, 部分程度地呈现着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理想。党报作为党的喉舌, 在进行传统英雄叙事的同时, 这种平凡叙事模式无疑也增添了党报的平民视角, 表达了对大众生活的关注、对大众情感的关怀, 体现一种新的富有人文关怀的党报文化, 是有利于党报形象建设的亲民工程。虽然有人担心隐私倾诉成为流行

论记者在采访中的情感把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angzhidaol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