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维动真情“反弹琵琶”出奇效【摘要】现在的学生难管、难教育,这基本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实践证明,教育中用常规手段解决“问题生”,非但不能奏效,反而加重问题。为此,我们要更新观念打破常规,变通方式反常处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关键词】问题生;处理;真情;思维《孙子兵法》云:“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意思是强调出奇制胜。“反弹琵琶”乃出奇制胜的策略之一。教育中的“反弹琵琶”,就是运用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之”,这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教育者只有轻轻拨动受教育者心灵深处的那根弦,教育才会奏效。当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正面批评、引导不能奏效的情况下,不妨变换思考的角度,来个逆向思维,反弹琵琶,或许能够解决教育中的难题。现在的学生难管、难教育,这基本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常听老师们感叹学生是一届不如一届。那些经常违背道德行为准则和有较为严重道德行为过错的学生,我们称为问题学生。实践证明,教育中用常规手段解决“问题生”,非但不能奏效,反而加重问题。为此,我们要更新观念、打破常规、变通方式、反常处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现总结以下我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一点体会,以飨读者。一、用“依然如故”替代“屡教不改”“屡教不改”是一个贬义词,教师一旦用“屡教不改”来给学生贴标签,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就会加重学生疏远和对抗的情绪,无疑是教育中的雪上加霜。所以,不要轻易用“屡教不改”,可以用“依然如故”来替代。因为“问题生”有一个明显特点是常出问题,而且有时是同一个问题反复出现,教师感觉到“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认定“孺子不可教也”,从而失去了耐心,造成学生“哀莫大于心死”。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有时候学生看起来依然如故、无动于衷,其实他们内心的堡垒还是会有所动摇的,假以时日在你不经意间,他们极有可能转变,毕竟生理成长,心理也在成长,枯死的幼苗也有可能开花结果。二、用“强颜欢笑”替代“声色俱厉”有的教师心情好时,就会兴致高涨,春风满面,淡化学生的问题,变得心不在焉,或者反复饶舌,翻来覆去不厌其烦;当心情不好时,面对细小问题,往往怒发冲冠,大发雷霆,声色俱厉,“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语言刻薄,无情打击,甚至肉体惩罚。这说明了某些教师对教育对学生缺乏应有的责任心,纯粹凭自己喜好和厌恶的性情与感受去对待学生,往往造成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也显示了教师个性心理的不成熟与不稳定,追根究底,这也跟对师生的评价标准有关,教师急功近利,压力很大,易产生压抑、焦虑、苦闷的反应。问题来源于学生,而教师又有自身的问题,两种问题可能“相辅相成”、相互叠加、形成合力,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情绪化的教师就“制造”出了情绪化的学生。故“强颜欢笑”替代“声色俱厉”,以情动人,往往会有不错的效果。三、用“有的放矢”替代“老生常谈”说教好像是教师的专利,也是教师的特长,似乎与生俱来,无师自通。尤其对问题学生,不讲,不足以体现教师的责任和水平,教师心有不甘;讲了,学生可能不听,甚至变本加厉。真可谓进退两难,但不进不退更是难。其实学生不是不懂所讲的道理,由于心理和生理不成熟,性情不稳定,自制力差,教师所说的高远目标达不到,于是只好自暴自弃。正确的教育方法是有的放矢,就事论事,不要太多的联系引申,结合所发生的问题深入分析,这样学生觉得生活气息浓厚,切入点贴切,道理浅近,容易接受;同时,给
逆向思维动真情“反弹琵琶”出奇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