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对档案工作的影响??大数据时代对档案现代化影响和要求发布日期: 2013-11-25 发布: 3 年6 期目录本期共收录文章 20篇自20世纪 5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开始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特别是 20世纪 90年代互联网的出现,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国际数据公司( IDC )在 2011 年发布了新的数字宇宙研究报告( Digital Universe Study )——《从混沌中提取价值》( Extracting Value from Chaos ),该报告显示全球信息总量每过两年就会增长 1倍。仅2011 年,全球被创建和复制的数据总量就有 ,相较201 0年同期上涨超过 1ZB ,预计到202 0 年这一数值将增长到 35ZB 。面对信息爆炸,人们采取了种种应对策略。近些年来,大数据的方法和思想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在 IT界,大数据一词虽然没有统一定义,但是对于它的特征达到了一定的共识。一般认为大数据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数据全,即数据包含所有的样本,数据可能体量巨大,也有可能不大;二是数据类型繁多,包括网络日志、文本、图片、音视频、地理位置信息等;三是价值密度低,单位数据信息含量有限;四是处理速度快。人类社会即将或已经步入了大数据时代,它将深刻地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国论文网/view- 档案界在档案信息化过程中必须保持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高度敏感,及时追踪新技术趋势,深入研究各种信息技术引入档案工作的可能性、必要性及其可能带来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大数据技术和思想对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影响和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促成档案概念的泛化档案的概念与本质问题是档案学的基本问题,在档案学界已经讨论了多年。冯惠玲、张辑哲主编的《档案学概论》(第 2版)中对档案的定义是“档案是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认为“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虽然在信息时代,早已出现“电子档案”的概念,但是,在电子文件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过程中依然沿用纸质档案的分类和鉴定方法。在信息稀缺和保存信息代价巨大的纸质时代,甄选和保存对社会和个人具有明显价值的档案是合理的和必要的。许多信息虽然具有“原始记录性”,但因其单位信息价值有限而不能作为“档案”保存的,比如网络访问日志、鼠标在网页上的轨迹、顾客在购物商场里的行进记录等。但是,在大数据时代,大规模数字存储系统的应用使数据存储的成本越来越低,许多以前不能存储的信息都可以保存下来。当这些价值密度低的数据汇合成 PB 级别时,人们便可以从中挖掘出价值。商场可以根据大量顾客在商场的行进路线、滞留时间、关注方向等数据来设计商品的布局;日本先进工业技术研究所的专家可以根据人体对汽车座椅施加压力的数据建立模型进行乘坐者身份识别, 从而实现汽车防盗功能;当收集了大量的机械运行时产生的震动、温度、转速等数据后,就可以建立预测模型,在机械故障发生之前消除存在的隐患。这些价值密度低的原始记录在大数据时代整体上便产生了巨大的价值,具有了档案的完全属性。这促使学者重新审视“电子档案”的范围。学者们一般把“档案”定义为事件结束后经过整理归档的文件,且将档案分割为小的相对独立的信息单元。在信息化时代,记录即是
大数据对档案工作的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