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枚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70 年4月 24 日的 21 时 35 分, “东方红一号”随“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发动机的轰鸣中离开了发射台。 21 时 48 分,星箭分离,卫星入轨。 21 时 50 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中国第一颗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音,声音清晰宏亮。第二天,周恩来总理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造地球卫星升空的消息。卫星升空后,星上各种仪器实际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了设计要求, “东方红”乐音装置和短波发射机连续工作了 28 天,取得了大量工程遥测参数,为后来卫星设计和研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依据和经验。“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神舟号风云 2号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东方红一号”到“神七”历史档案: 1970 年4月 24 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先后有数十颗卫星在这里升空, “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等载人飞船也先后在这座世人瞩目的航天城发射升空。 这里除了稀稀落落的骆驼刺、红柳和几丛低矮的芦苇,就是一片荒凉; 这里平时一片寂静,却也无数次响起震撼沙漠的轰鸣声;这里横贯着那条“浮不起鹅毛”的黑水河,却承载起了中国人的航天梦。它就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我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卫星发射中心。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航天城悄然崛起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距离酒泉市区 200 多公里,位于甘肃、内蒙古交界之处巴丹吉林沙漠的一片绿洲上。 属于酒泉市的金塔县是距离卫星发射中心最近的城市之一,该县农民何健文还记得当年的一句民谣: “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北风吹着石头跑。” 恶劣的自然条件锁不住中国人的强国梦。当时的新中国虽然一穷二白, 百废待兴,然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却高瞻远瞩, 审时度势,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1958 年5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的第二年,毛泽东同志提出: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 1958 年 10 月,一支曾在朝鲜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英雄部队悄然来到沙漠深处,开始建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那时候没人知道,也没人相信这里会成为卫星发射中心。”何健文说。 极度的干旱,使人们嘴唇干裂、手脚开裂,甚至有人天天流鼻血;飞扬的尘土使不少初到的人彻夜难眠……在逆境中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这是中国航天人的精神。 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为支撑,他们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面对着严酷的自然条件,他们喊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在沙漠里顽强奋斗。自力更生,勇于登攀第一颗人造卫星在这里发射 靠天,靠不住;靠地,靠不住,只有靠自己。 1970 年4月 24 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的特大喜讯,通过无线电波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全国城乡各地,人们纷纷组成长长的队伍,高呼口号,上街游行庆贺。夜间,伫立在街头、田间观看“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人群成千上万。这一天,成了中国人民最开心、最扬眉吐气的一天! 神州卫星飞太空,寰球响彻《东方红》。“几年之后,我转业回山东老家时,惊讶地发现周围处处可见名叫”卫星“的孩子。”许德报说。豪情满怀,勇于进取继续实现中国载人航天梦 1999 年 11 月 20 日凌晨,一团橘红色的火焰从火箭底部喷出, “神舟一号”飞船在震耳欲聋的轰响中拔地而起,冲向太空; 此后的 3年中, “神二”、“神三”、“神四”接连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2003 年 10 月 15 日,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装载着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划破长空,准确入轨,而后安全返回地球; 2005 年 10 月 12 日, “神舟六号”载着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飞入太空。 人们最难忘的是, 2008 年9月 25 日,承载着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名航天员的“神舟七号”直冲云霄,实现了太空行走。这是中国人的首次太空行走,也将成为中华民族史上最难忘的历史记忆。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每次“神舟”飞船的壮美启航,无不源自同一个港湾——中南海。从“神舟六号”起,胡锦涛同志都会来到北京西郊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坐镇指挥“神舟”飞船发射。 正因为有了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在这大漠深处、莽莽风沙之中的航天城内,中国航天人才能凭借着战无不胜的精神,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2001 年1月 10 日1时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图为发射前,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的“神舟二号”飞船正
太空奏响“东方红”-课件(PPT·精·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