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的思考论文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在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大力提高农村干部的综合素质,使农村基层干部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农村经济优势。关键词:农村, 党员, 干部《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 “ 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对做好农村工作至关重要。” 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要求,针对农村基层干部现状,当前应当多措并举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一、分析当前农村党员干部现状(一) 文化素质不高农村党员的素质总体水平差强人意,很难承担起带领大家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而实现现代化的重任。在对农村干部和党员进行的摸底调查中发现,农村干部及党员的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尤其偏低,阅读和书写能力不强,给撰写学习体会和党性分析材料以及制定整改措施等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由于阅读和理解能力差,难以保证学习效果,给提高村干部的“ 执政能力” 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二) 党员年龄偏高农村党员是农村干部的后备力量,其结构状况直接影响到农村干部的“ 执政能力” 水平高低。总体上讲,农村党员的年龄构成是不甚合理的,表现在:农村党员年龄偏高,年轻党员太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薄弱。虽然老党员有的年老体弱、有的长期有病,基本参加不了正常的组织活动。但是,他们的党性原则却是最坚定的、党性觉悟也是最好的。自邓小平起,我们党就提出干部队伍要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如今,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的小康、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是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年轻后备干部。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甚合理的年龄结构,长期下去,农村基层干部在 10 年之后就有可能出现“ 断顿现象” ,将会直接影响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农村党员队伍的梯队建设迫在眉睫。二、当前农村党员干部存在突出现象(一) 思想意识不够日益开放的环境,对农村党员理想信念和思想作风带来新的冲击。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客观上把党员置于一个十分复杂的大环境中。“ 窗口打开,苍蝇也会随之而入” 。一些与党的基本思想有悖的意识形态,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就会乘虚而入。面对这样的形势,有些党员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在思想作风、政治立场、行为方式上发生蜕变。特别是在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党员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党性认识模糊不清,党员在基层的模范带头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因此,要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为农村党员干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二) 教育方法单一基层党员教育工作措施不力,效果不佳,给改进党员教育方式、内容带来新的课题。农村党员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可以说是当前一个比较普遍性的问题。从客观上分析,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外出务工经商党员的增多,要召集全体党员进行集中教育,实际操作上有难度。而且近年来,上级布置的各种教育活动,如农村集中性教育,主要由镇一级负责实施,对村党支部往往只有任务要求, 缺乏具体操作和目标考核,造成“ 上面热,下面冷” 的局面,而且教育对象一般只抓到村干部为止,普通党员由于量大面广,很难涉及到,从而影响教育质量。
关于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的思考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