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第三节脑血栓形成.ppt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2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三节脑血栓形成
第三节脑血栓形成第三节脑血栓形成3.根据起病方式和病情进展情况,脑梗塞分类:
①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脑缺血所致的神经症状和体征在3周内完全恢复;
②进展型缺血性脑卒中:脑缺血所致的神经症状在起病6h-2周仍逐渐加重;
③完全型缺血性脑卒中:起病6h内症状达高峰。
4.根据病理机制,脑梗死分类:动脉血栓性、栓塞性、腔隙性脑梗死等类型。
5.根据影像学表现分类:腔梗、大面积、分水岭、出血性、多发性、无症状性。
3.根据起病方式和病情进展情况,脑梗塞分类:
①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脑缺血所致的神经症状和体征在3周内完全恢复;
②进展型缺血性脑卒中:脑缺血所致的神经症状在起病6h-2周仍逐渐加重;
③完全型缺血性脑卒中:起病6h内症状达高峰。
4.根据病理机制,脑梗死分类:动脉血栓性、栓塞性、腔隙性脑梗死等类型。
5.根据影像学表现分类:腔梗、大面积、分水岭、出血性、多发性、无症状性。
一、定义
脑血栓形成,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动脉壁病变的基础上形成管腔内血栓,使动脉管腔狭窄、闭塞,造成该动脉供血区血流中断,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坏死,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病。
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
二、病因
1.生理状况下,血管内血液不会凝固。
2.病理情况下,导致血栓形成的常见因素
血管内壁损害;
血管壁弹性减弱;
血液粘稠度增高;
高血凝状态;
当有上述病因存在时,血压低下,血流缓慢为发病诱因。
3.常见病因
⑴脑动脉粥硬化:最主要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大血管( >500m )的分叉处及弯曲处。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⑵非动脉硬化性病因
动脉炎(结缔组织病&细菌\病毒\螺旋体感染等)
少见病因:药源性\血液系统疾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高凝状态等 )脑淀粉样血管病\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等。
四.病理生理
约4/5的脑梗死发生于前循环,1/5发生于后循环。
脑缺血性病变病理分期:
超早期:1-6h,病变区脑组织无明显改变;
急性期:6-24h,缺血区脑组织轻度肿胀;
坏死期:24-48h,缺血区脑组织明显水肿,变软,灰白质交界不清;
软化期:3d-3w,病变区变软液化。
恢复期:3-4W后,中风囊形成。
病理生理
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损害极敏感
阻断血流30s脑代谢发生改变
1min神经元功能活动停止
脑缺血>5min→脑梗死
神经元缺血损伤具有选择性
轻度缺血仅某些神经元丧失
完全缺血神经元\胶质C\内皮C均坏死
病理生理
急性脑梗死病灶:
中心坏死区--完全缺血→脑细胞死亡;
周围缺血半暗带(IP)存在侧支循环&部分血供。
IP可逆性的脑细胞损伤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溶栓的病理学基础。
治疗时间窗(TTW)—缺血半暗带脑组织损伤的可逆性有时间限制(<6H)。脑血流再通超过此时间窗,脑损伤可继续加剧,甚至产生再灌注损伤。
病理生理
再灌注损伤机制:
自由基(free radical)“瀑布式”连锁反应
神经细胞内钙超载
兴奋性氨基酸细胞毒性作用&酸中毒等
抢救缺血半暗带
关键是超早期溶栓
五.临床表现
(一)一般特点
1.多见于中、老年人;
2.既往史;
3.多于静态发病;
4.症状发生后一般经历进行性加重过程而达高峰,多数经数小时甚至1-3d达高峰;
5.多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以神经系统的局限性症状为主。

第三节脑血栓形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485173816
  • 文件大小86 KB
  • 时间2020-11-1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