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竹韵竹雅伴竹香——论唐诗宋词中的“竹”意象.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竹韵竹雅伴竹香——论唐诗宋词中“竹”意象
原文转自——论唐诗宋词中“竹”意象



摘 要 “竹”意象是诗人丰富各异性情外化。在唐诗宋词中,“竹”被给予了多重内涵。有出世精神闲散清高和入世精神豪云壮志,结合身世抒发情感;有坚忍不拔和高洁谦虚等道德品质,这是一个赞扬更是一个向往。同时,竹意象并不是单独出现,当它和其它意象组合在一起时,往往又会演变成另外象征符号。除此之外,爱情、生机、自然等意义全部能“竹”上找到适宜归宿。经过举例和对比愈加好地领会“竹”这一意象在诗人心目中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 出世入世 品质 托物言志 意象组合
自古以来,国人把竹和梅、兰、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又把竹和松、梅同列为“岁寒三友”,可见竹在炎黄子孙心目中地位非同通常。翻开《全唐诗》和《全宋词》,随地可见竹留痕。悠悠竹韵,千古情思,几处幽雅,几许情思。唐诗宋词中竹,已不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客观实物,而是作者寄情言志完美意象。

一、出世入世,闲散壮志
竹林幽幽,清静高雅。满眼翠绿是隔挡滚滚红尘最好屏障,其清凉闲适和洒脱超然曾使多少“穷则独善其身”高人隐士留连其中。魏晋时代嵇康、阮籍等七人不满现实,常聚竹林,吟诗作赋,人称“竹林七贤”,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唐朝诗人王维身居官位,却一直过着半仕半隐生活。她常在风景优美辋川别业和南别业和裴迪等好友及部分僧道交往。其名作《竹里馆》便表现出了诗人超然物外、潇洒绝尘情怀:“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清幽竹林,正合萧散尘外心境;琴啸和鸣,恰适淡然无物情怀。除了洒在身上月光,谁也不知竹林深处还有一个徜徉世外诗人。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现存词626首(所《稼轩词编年长篇笺注》所校勘和收录辛词总数),辛词中出现竹意象词作有54首,占到辛词总数约十分之一。
【1】可见其对“竹”喜爱。在其《点绛唇》(身后功名)中写道:“竹外僧归,路指霜钟寺。孤鸿起。丹青手里。剪破松江水。”这首词集中表现了辛弃疾傲视权贵个性。和竹,和僧,僧之超然和竹之清幽,衬托出自己超俗品质。
竹林清幽,自当为出世之所。何以“竹”和入世又相关联呢?此便和“孤竹待凤”相关。孤竹待凤典故则出自《庄子·秋水》中凤“非练实不食”。故此,诗大家也将自己或怀才不遇苦闷、或期望自己得到朝廷赏识和重用希冀, 寄情于竹。她们期望得到权贵提携,渴望自己像竹一样升入云端、夜拔千尺。
【2】王绩在其诗《古意六首》其二中就写有:“有用虽自伤,无心复招疾。不如山上草,离离保终吉。”从表面上看,诗人说是翠竹因为有用而遭到砍伐,反不如山上小草,得以繁茂生长,终保天年。诗人借此抨击有用之才遭受摧残,庸碌之辈却飞黄腾达腐败现实。再如元稹《种竹》“可怜亭亭干,一一青琅玕。孤凤竟不至,坐伤时节阑。”诗人也只能像园中孤竹一样,无奈而伤感地默默等候机会,期望有一天统治者“凤”能够飞来自己身边。那时,诗人将不顾一切为朝廷效力,为实现人生理想而努力。但“孤凤竟不至”,满腔理想无从施展,怎不叫人心伤之极。

二、秀美高洁,托物言志
竹子是唐宋诗人词人笔下宠儿,在《全唐诗》中出现“竹”字3510次,在《全宋词》中出现“竹”字1520次。大家对竹子喜爱,关键是从两个角度:一是从美感经验角度来欣赏竹之秀美,充满情趣;一是从托

竹韵竹雅伴竹香——论唐诗宋词中的“竹”意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