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竹韵竹雅伴竹香——论唐诗宋词中的“竹”意象.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竹韵竹雅伴竹香——论唐诗宋词中的“竹”意象
——论唐诗宋词中的“竹”意象



摘 要 “竹”的意象是诗人丰富各异的性情的外化。在唐诗宋词中,“竹”被赋予了多重内涵。有出世精神的闲散清高和入世精神的豪云壮志,结不遇的苦闷、或希望自己得到朝廷的赏识和重用的希冀, 寄情于竹。他们希望得到权贵的提携,渴望自己像竹一样升入云端、夜拔千尺。
【2】王绩在其诗《古意六首》其二中就写有:“有用虽自伤,无心复招疾。不如山上草,离离保终吉。”从外表上看,诗人说的是翠竹因为有用而遭到砍伐,反不如山上的小草,得以繁茂的生长,终保天年。诗人借此抨击有用之才遭受摧残,庸碌之辈却飞黄腾达的腐败现实。再如元稹的《种竹》“可怜亭亭干,一一青琅玕。孤凤竟不至,坐伤时节阑。”诗人也只能像园中的孤竹一样,无奈而伤感地默默等待时机,希望有一天统治者“凤”能够飞来自己的身边。那时,诗人将不顾一切为朝廷效力,为实现人生理想而努力。但“孤凤竟不至”,满腔抱负无从施展,怎不叫人心伤之极。

二、秀美高洁,托物言志
竹子是唐宋诗人词人笔下的宠儿,在《全唐诗》中出现“竹”字3510次,在《全宋词》中出现“竹”字1520次。人们对竹子的喜爱,主要是从两个角度:一是从美感经验的角度来欣赏竹之秀美,充满情趣;一是从托物言志的角度,由竹子的自然秉性引申出某种哲理,充满理趣。
【3】先从外形上看,竹子具有高直、中空的特点,因此文人常借助竹意象来象征自己高节的节操和清介的追求。故有李建勋的《竹》:“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高洁气象跃然纸上。成材之竹高长笔直,故也有诗人借此来表现气冲云宵的志气,“贞姿曾冒雪,高节欲凌云”,这是孙岘在《送钟元外赋竹》的句子。有凌云之志,其心之高远溢于言表。同时竹为空心之物,故也通过竹的虚〔空〕心来表现谦虚,薛涛在《酬人雨后玩竹》曾有云:“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谦虚之道,应是人生大道。
竹亦有许多令人敬佩的品质。竹子能够像松柏一样经暑抗寒,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坚韧,“守节偏凌御史霜,虚心愿比郎官笔。”这是岑参在《范公丛竹歌》对竹的评价,除了上面说到的“虚心”和“守节”,更重要的是竹能够傲雪凌霜。竹不是娇气的品种,它能不避土地的贫与富,随遇而安,表现其适应力与生命的顽强。“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刘禹锡在《庭竹》中这样赞竹。他赞竹,更是赞人。
正因为竹有如此之多的品质,托物言志成为了最好的表达手法。此时物与人合而为一,可谓“融合模式”,竹被人化,诗人也不再是单纯的人,而是作为竹化的人而存在。竹与人的距离感彻底消失,竹与人的姿态之间发生重叠。竹的角色转化为诗人的替身,抑或说是诗人的代言者。在诗句中找不到诗人形象的在场,诗人隐身在诗句背后,将意象展示权和话语表达权完全交给竹意象丛,自己则牢牢把持抒情论理的话语方向。
【4】人即是竹,竹即是人,两相辉映,其意象深远可见一斑。

三、意象组合,妙趣横生
竹已有了许多美好的象征。纵使单独成篇亦不乏名作。但诗人们似乎并不满足于此,他们认为,如果竹与其他相类似的意象组合在一起,不但不会损减光芒,反而会更加熠熠夺目,成为锦上添花之笔。我们不妨也寻觅寻觅。
松泉之清:“松间鸣好鸟,竹下流清泉。”——张九龄《冬中至玉泉山寺属穷阴冰闭崖谷无色及仲春行县有此作》。泉来自山

竹韵竹雅伴竹香——论唐诗宋词中的“竹”意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沧桑一梦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