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申“监控模式”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20 世纪 70 年代到 80 年代, 美国南加州大学语言学系教授克拉申( ) 对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二语习得与外语学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总结, 提出了著名的“监控模式”理论, 轰动二语习得界, 对二语习得、外语教学及其研究等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当然, 该理论也存在不少缺陷, 引来诸多的非议与批判。本文就“监控模式”理论进行述评, 并简要探讨其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启发意义。二、“监控模式”理论介绍克拉申的“监控模式”理论由五大假说构成,即:习得- 学得假说、监控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一)习得- 学得假说( 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 在克拉申的“监控模式”理论中,区分“习得”与“学得”是其理论假说的基础。习得是潜意识获得语言能力的过程, 与儿童习得语言相类似, 习得过程关注的是意义而非形式。学得则指有意识地学习和了解语法形式与规则, 并能感悟这些规则。同时, 克拉申认为习得和学得是相互独立的,不存在转换关系,但学得的知识可以“监控”习得的知识。(二)监控假说( The Monitor Hypothesis ) 监控假说建立在“习得- 学得假说”的基础上[9] 。语言习得与语言学得的作用各不相同, 习得的知识是用来表达意义的, 而学得的知识则起监控或编辑输出的作用。其作用的发挥须满足三个条件: 1. 时间充裕。语言使用者必须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有效选择和运用语法规则。 2. 了解语言规则。语言使用者必须具有所学语言的语法概念及语言规则的知识。 3. 注重语言形式。语言使用者的注意力必须集中于语言形式,考虑语言的正确性。(三)自然顺序假说( 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 人类获得某种语言须遵循一定的自然顺序,这种自然顺序是语言习得系统的产物,不会受到学得系统的干扰[9] ,即人的大脑中有一个“语言习得机制”。而这个机制不受语法影响。打个比方, 假使人们是先学会句子, 后学会语法, 那么即使教师先教授语法再教授句子, 也不会改变人们先学会句子后学会语法这一习得顺序。但克拉申也认为这不是一个严格的线性顺序,会有个体差异。(四)输入假说( The Input Hypothesis ) 这一假说是克拉申整个“监控模式”理论的核心部分。克拉申试图通过这一假说来解释第二语言是如何假定为“i”,把语言发展下一阶段要达到的水平定为“ i+1 ”,认为只有输入知识的难度稍高于学,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有价值, 并把这样的输入称为“可理解性输入”。理想的输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输入材料的可理解性。输入的材料必须是可理解的, 不可理解的输入对于学习者是无效的。 2. 输入材料有趣而且有关联性。输入的材料趣味性越强, 关联性越大则越有利于学习者习得语言。 3. 非语法程序安排。如果学习者的目的是“习得”语言而不是“学得”语言, 那么按语法程序的安排不仅是不必要的,而且是不可取的。 4. 足够的输入量。要习得新的语言结构,仅仅依靠几道练习题和几篇短文是不够的, 它需要连续不断地、有内容有趣味的广泛阅读和大量的会话才能奏效。(五)
克拉申“监控模式”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