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小学单片机虚拟实验室.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小学单片机虚拟实验室
一、引言
单片机又称作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MCU),是把微处理器、程序存储器、数据存储器和各种外围器件(如通用并行I/O、同步/异步串行I/O、定时器/计数器、模/数转换器、模拟比较器……)有机结合在一块集成电路芯片上的计算机系统。人们能够根据任务需要编写程序,调度单片机的各种资源用于工作。单片机主要嵌入于各种产品当中,实现产品智能化,被广泛应用在自动化控制、智能化仪器、数据采集、家用电器等方面,渗透于社会、生产、服务、家庭等领域。
现在,单片机的踪影几乎无处不及,特别是单片机系统与网络、通信、多媒体结合,“嵌入式”概念展现出了巨大的威力,单片机技术更加显示出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提出问题
在目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学内容主要是“文字处理”、“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等一些大众信息工具的使用。而现在,单片机在生活中的应用已是越来越广泛。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入对单片机技术的学习是否可行呢?
三、分析与讨论
在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中所教授的软件,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或多或少的接触到,部分同学已经可以熟练操作。那么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是否像有些人讲的“有用的不学、学没用的,不会做的内容不学专门学已经会做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应该体现出两种文化即“大众文化”和“技术文化”。如果我们回顾一下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的看出这个问题。
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这个阶段课程名称为“计算机”,由于受程序设计是一种文化的论点影响,课程内容主要为“程序设计”,在操作系统方面主要学习DOS命令。
第二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个阶段课程名称改称“电脑”,由于受到“程序设计教育无用论”的影响,课程内容主要以文字处理软件、图形处理软件为主,中小学电脑课程的内容取消了程序设计的教学。
第三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课程名称改称“信息技术”,主要以培养自身信息素养为学习目标,强调要学习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课程内容既包括“文字处理”、“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也包括“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等等。可以说开始关注“大众文化”和“技术文化”。
可以看出,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经历了从“程序设计教学”——“应用软件教学使用方法为主教学”——“以培养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教学”历程,可以说经历了从“技术文化”——“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和技术文化并重”的过程。
我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对中小学生使用大众信息工具的训练,应该学习必要的信息规范、信息意识,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增强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但是,信息技术课程也应该接触到“技术文化”,它包括程序设计部分,这部分内容具有强烈的计算机学科的特征。有些人认为,计算机的操作越来越傻瓜化,对于计算机使用者来说只需要知道计算机能够为我们做什么?不需要知道计算机是如何做的,学习程序设计根本没有必要。但实践证明,“程序设计”的学习,对于我们理解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算法的概念,培养程序思维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适当学习一些时下应

中小学单片机虚拟实验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