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饮食文化
概述:中国饮食文化特质:
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
(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
五味调和的境界说
(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
奇正互变的烹调法
(厨规为本,灵活变通)
畅神怡情的美食观
(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
中国的饮食文化观
饮食文化
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行为和习惯,主要包括食物本身的属性,制作过程和仪式,用餐的器具、环境、礼仪和风俗等。
饮食文化观(一)医食合一 医厨相通
毛泽东对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看中国有两样东西对世界是有贡献的,一个是中医中药,一个是中国饭菜。饮食也是文化。”
美国《健康》:“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人的饮食最益于健康”。
医药和饭菜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两者之间没有严格界限,都是我们生命、生活的保障。
祖国传统医学理论认为“医食同源”,“药食同源”,很多中草药,既可做为治疗疾病的药物,同时也是很好的食品,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蔬菜、水果常常也都同时具有食与药两方面的性能。因此,这就成了饮食疗法丰厚的物质基础。
中国民间有一种说法,就是“药补不如食补,食疗胜似医疗”。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著《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两部著作,都有专章论述食疗,对古代食疗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孙思邈本人活了100多岁。
(二)饮食养生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其饮食养生有精辟见解,倡导食饮有节,戒过饥过饱;认识到各种食物要相互搭配,避免偏嗜;饮食宜清淡,不宜厚味;热病后注意忌口,以免食复发生,对现代养生仍有指导意义
(三)养助益充
养、助、益、充的概念来自2500多年前的中国第一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即“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
十美风格——系统完善的审美原则“质、香、色、味、形、器、适、序、境、趣”
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
一、食 医 合 一
二、饮 食 养 生
三、本 味 主 张
四、孔 孟 食 道
饮食文化的五大特性
一、食物原料选取的广泛性
二、进食选择的丰富性
三、肴馔制作的灵活性
四、区域风格的历史传承性
五、各区域间文化的通融性
茶道
中国的国粹之一,在中国源远流长。中国人饮茶强调“清雅”古代文人饮茶好抚琴并赋以诗词。
一日三餐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你的三餐是否合理呢?
浅谈饮食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