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中医经络学习和实践(2)
争而寒热往来,若正邪相离,邪气伏藏,不和其相争,则寒热停止,故寒战和壮热交替出现,且休作有时。
(三)但寒不热
在疾病过程中,病人只觉畏寒而不发烧,谓之但寒不热,多见于里寒证。其产生机理,由虚实之分,一是素体阳虚,阳虚则寒,肌表失于温煦而畏寒;二是脏腑之气内虚,寒邪直中脏腑,寒性阴凝,阳气被伤,郁遏不能外达而畏寒,即所谓“阴盛则寒”,故但寒不热在临床可见于以下两种情况:
若病人久病体弱畏寒,肢冷倦卧、喜重衣向火、面色苍白,或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胖苔白、脉沉迟无力等,此属虚寒证,为久病阳气虚衰温煦功效失常反应。
若新病畏寒,或病位冷痛,如脘腹或其它局部冷痛猛烈,得温则痛减,或呕吐、肠鸣泄泻、肢冷不仁、舌淡苔白、脉沉迟有力或弦紧等,乃属实寒证,是寒邪直中脏腑,损伤机体阳气所致。
临床辨虚实,尤应注意起病还击,病程新久,并结合兼证进行判定,才能正确无误。
(四)但热不寒
在疾病过程中,病人只觉发烧而无怕冷感觉,谓之但热不寒,多见于里热证。依据发烧高低、时间和特点,临床有壮热、潮热和低热之分。
1、 壮热:病人高热连续不退(体温在39℃以上),不恶寒但恶热,称为壮热。常兼面赤、大汗、烦渴饮冷、舌红、苔黄少津、脉洪大等症,为风寒入里化热,或风热内传,正盛邪实,里热炽盛,蒸达于外,以致热势鸱( chi 鹞鹰)张,属里实热证,如伤寒阳明经证和温病气分证,即以壮热为关键临床特征。
2、潮热:病人发烧有一定规律,如潮汐之定势,定时发烧而定时加剧,称为潮热。依据发烧出现时间、特点及病机,能够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 日晡潮热:亦称阳明潮热。日晡为申时,即午后3——5时,以日晡时发烧和热势加剧为特点,称为日晡潮热,其热势较高,并常兼腹满痛拒按、大便燥结、舌苔黄燥或焦黄、或有芒刺、甚则谵语,此属阳明腑实证,为热结阳明胃肠,正邪剧争而发烧加剧,故日晡潮热是临床辨阳明腑实已成关键依据之一。
(2) 阴虚潮热:以午后或入夜低热(通常体温不超出38℃,五心烦热,甚至骨蒸发烧,即自觉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为特点,常兼有颧红、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症,此属阴虚证。病之本为阴虚,午后阴气渐升,阴虚不能制阳,虚阳外浮,故发烧多件和午后。又阴虚多兼肾阴不足,肾主骨,故见骨蒸发烧。阴虚潮热多见于慢性衰弱性疾病,如肺痨病、虚劳病等。
(3) 湿温潮热:以身热不杨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午后热甚,汗出热势稍退,继而发烧如故为特点。常兼胸闷泛恶,头身困重,便溏不爽,苔腻脉濡等症,属湿温病。因湿性粘腻,湿遏热伏,热难透达,故身热不杨。又因午后属阴,湿为阴邪,当旺于阴分,故发烧以午后甚。
湿温潮热和阴虚潮热,颇为相同,二者均含有午后发烧,热势不高特点,临床辨证尤当注意兼证不一样,详加判别。
3、 低热:病人发烧不高(体温在38℃以下)或自觉发烧而体温正常者,谓之地热。依据病程新久,能够分为以下两种:
(1)新病低热:骤然起病,发烧轻微,多见于外感风热、燥热或风湿证早期,且受邪轻微者。因风热、燥热皆为阳些,阳热袭表,热蒸肌腠而发烧。又因风为阳邪,湿虽为阴邪,而风和湿相合,则湿邪易化热,故风湿为病,亦可发烧。但不管风热、燥热或风湿为病,皆因新病初入且受邪轻微,故热势不高,其它症状亦不显著。
(2) 长久低热:病人发烧时期长,而热势不高者,称为长久低热。临床常见以下多个情况:
阴虚发烧:见阴虚潮热。
夏季热:亦称暑热或小儿暑天发烧,口渴多尿综合证,以小儿在夏季气候炎热时长久低热不退为关键特征,亦可出现高热,热度高低随气候炎凉而改变,好发于体弱儿童。身热以午后较甚,常兼有烦躁、口渴喜饮、无汗、多尿、精神萎靡、消瘦乏力、食欲不振等症,多为婴幼儿不耐夏令炎热气候熏蒸,署伤肺胃,气阴两伤所致。
近代医家对本病探讨,有些人认为和疰(zhu)夏相同,但疰夏临床所见,以全身倦怠、饮食不振、大便不调等为关键表现,而无显著发烧、口渴、多饮、多尿等特征。
瘀血发烧:常见于午后或午夜发烧,或自觉身体一些部位发烧,兼见口干咽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或心烦胸满,或病人自觉腹胀满,而察其外形并无胀满之征,舌质青紫或有瘀斑,脉涩而迟缓等,皆为瘀血内停,气机受阻,郁遏化热反应。因为瘀血乃病在血分、血属阴,午后亦属阴,阴邪遇阴,故发烧多见于午后或夜间。
临床辨瘀血发烧,除应注意发烧时间和特点外,诊察舌脉是其关键,舌质青紫或有瘀斑,脉涩滞无热象,对瘀血发烧辩证含有较大诊疗价值。
气郁发烧,病人有时低热,且和情绪改变相关,兼见心烦、胸胁闷满或热通,口干苦、二便不畅、舌
[中医文化]中医经络的学习与实践2样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