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
四、临床表现
五、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
弓形虫病(原虫病)
*
六、并发症与后遗症
七、诊断和鉴别诊断
八、治疗与预后
九、预防
*
弓形虫病(原虫病)
*
病 原 学
一
*
弓形虫病(原虫病)
*
弓形虫有5个发育期:速殖子期、缓殖子期、裂殖子期、配子体期、子孢子期。
根据其发育阶段的不同有5种形态,包括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前3期为无性生殖,后2期为有性生殖。
终宿主(猫与猫科动物)-有性增殖-仅在终宿主肠黏膜上皮细胞内发育造成局部感染。
中间宿主(包括哺乳动物、鱼类、鸟类等动物和人类)-无性增殖-可造成全身感染。
滋养体与临床表现有关,是主要的致病形态。
传染病学(第9版)
一、病原学
*
弓形虫病(原虫病)
*
流 行 病 学
二
*
弓形虫病(原虫病)
*
1. 传染源:尤其是感染弓形虫的猫和猫科动物,其粪便中排卵囊数量多。
2. 传播途径:先天性(经胎盘而感染)与后天性(经口传播、接触传播、输血或器官移植传播,其中以经食物传播最广泛)。
3.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4. 流行特征:遍及全球,动物和人的感染均极普遍,多数为隐性感染或原虫携带状态。
传染病学(第9版)
二、流行病学
*
弓形虫病(原虫病)
*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三
*
弓形虫病(原虫病)
*
(一)发病机制
传染病学(第9版)
弓形虫主要从消化道侵入人体,进入血液后散布全身并迅速进入单核-巨噬细胞以及宿主的各脏器或组织细胞内繁殖,直至细胞胀破,逸出的原虫(速殖子)又可侵入邻近的细胞,如此反复,造成局部组织的灶性坏死和周围组织的炎性反应。
免疫功能正常,可迅速产生特异性免疫而清除弓形虫、形成隐性感染。
可在体内形成包囊、长期潜伏;一旦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包囊内缓殖子即破囊逸出,引起复发。
*
弓形虫病(原虫病)
*
(二)病理解剖
传染病学(第9版)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有点状出血、坏死灶。
肺内可见坚硬的白色结节、坏死斑。
脾脏肿大、坏死,血管周围有浸润现象。
眼内可见局部坏死灶。
脑部表现为局灶性或弥漫性脑膜炎。
*
弓形虫病(原虫病)
*
临 床 表 现
四
*
弓形虫病(原虫病)
*
2021年弓形虫病(原虫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