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科
形态特征:1、草本,茎节膨大 2、单叶互生,茎节形成托叶鞘 3、瘦果或坚果
化学成分:蒽醌类(抗菌、泻下);黄酮类;鞣质(收敛作用);茋类化合物
何首乌
来源:何首乌的干燥块根
形态:多年生缠绕草本;叶片心脏形;托叶鞘膜质
主产:河南、湖北、广西、广东
采制:秋季采挖块根;用黑豆汁拌匀,炖或蒸制成制首乌
性状:异形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花纹”,味苦涩
显微:韧皮部较宽广,异型维管束,为外韧型;木质部导管较少;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并含淀粉粒
粉末:黄棕色;草酸钙簇晶;淀粉粒众多;具缘纹孔导管;木纤维成束
化学成分:卵磷脂;蒽醌类;茋类
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b-D-葡萄糖苷
理化鉴定:蒽醌类化合物反应;粉末微量升华得黄色柱状或针簇状结晶,加碱液显红色
药理作用:抗衰老作用;补益作用(卵磷脂);降血脂及抗动脉硬化;保肝作用(底类);缓泻作用;生首乌毒性
功效:生首乌:解毒、消痈、润肠通便;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壮筋骨
附:首乌藤(夜交藤)为何首乌的藤茎
大黄
来源: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形态:掌叶大黄——掌状中裂;唐古特大黄——掌状深裂,再做羽状浅裂;药用大黄——叶 片掌状浅裂(注意)
主产:掌叶、唐古特——甘肃,青海,西藏;药用——四川、云南
采制:10-11月间地上部位枯萎时,或3-5月未开花前采挖生长三年以上的植物地下部分
性状:掌叶大黄——根茎表面黄(红)棕色,髓宽广,有多数星点(异型维管束);气清香,味苦而微涩;根类圆柱形,横切面则无星点
药用大黄——根茎似马蹄形
显微:掌叶大黄——根茎髓宽广,散有多数外木式异形维管束(星点),形成层类圆形,射线星芒状;在髓周边的星点呈环状排列,形成星点环;众多淀粉粒、草酸钙簇晶
粉末:掌叶大黄——棕黄色;草酸钙大形簇晶众多;网纹、具缘纹孔导管;淀粉粒大多圆球形
化学成分:蒽醌类(大黄酸、大黄素,抗菌;双蒽酮甙泻下最强,包括番泻苷)鞣质;茋类
理化鉴定:将大黄的95%乙醇提取物点于滤纸上,置紫外灯下显浓棕色荧光,不得显亮蓝紫色荧光(检查土大黄苷);微量升华得黄色针晶,高温则得羽状结晶,加氢氧化钠等碱液溶解并显红色( 羟基蒽醌类反应)
药理作用:致泻(8-葡萄糖大黄酸蒽酮、大黄蒽酮);抑菌;降低血清尿素氮(BUN),改善肾功能;止血、收敛
功效:能泻热通肠、凉血解毒、祛瘀血
虎杖
来源:虎杖的干燥根茎及根
化学成分:主含蒽醌类衍生物,另含缩合鞣质。
功效:能活血定痛,清热利湿,止咳化痰。
毛茛科
形态:草本或藤本;聚合瘦果或蓇葖果
成分:生物碱类(主要为异喹啉类生物碱,本科特征性成分);苷类(毛茛苷,仅存于毛茛科植物的特殊成分;芍药苷;强心苷)
川乌
来源:卡氏乌头的干燥主根
形态:多年生草本;总状花序顶生,花蓝紫色;蓇葖果
主产:四川、陕西
采制:于栽后第二年6月中旬采挖
性状:川乌:呈不规则长圆锥形,气微,味辛辣、麻舌(有剧毒);制川乌 呈不规则或长三角形片状,微有麻舌感
显微:后生皮层为数列淡黄色木栓化细胞;韧皮部宽阔,形成层环多角形;木质部导管呈“V”字形排列;髓宽阔,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
化学成分:双酯类二萜生物碱(强毒性)主要有乌头碱、新乌头碱;单酯型二萜类生物碱:其毒性减小;其他生物碱成分:去甲乌药碱
炮制原理:乌头碱——(水解,脱乙酰基)乌头次碱——(水解,脱苯甲酰基)乌头胺无毒
去甲乌药碱 去甲猪毛菜碱 棍掌碱
理化鉴定:川乌或附子粉末醇提液置水浴上蒸干,加醋酸搅拌滤过,滤液中加碘化汞钾试液2滴,产生黄色沉淀(检查生物碱)
药理作用:有抗炎、镇痛与局麻作用(乌头碱类生物碱);强心作用(去甲乌药碱);扩张血管,降压;强毒性;
功效:能祛风湿,温经止痛
附子
来源:附子为卡氏乌头的干燥子根(块根)
采制:子根习称泥附子,加工成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黑顺片与白附片直接入药。盐附子需制后才能入药
性状:附子:钉角,气微弱,味带辛辣而麻舌;盐附子:表面灰黑色,附有盐霜;黑顺片:棕黑色皮,半透明状;白附片:无棕黑色外皮,半透明状
药理作用:同上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
不宜与贝母、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犀角同用
草乌
来源:北乌头、华乌头、卡氏乌头及同属多种野生植物的干燥块根
性
生药学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