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丽的女人演绎另一个美丽的女人
听盛新凤《跨越百年的美丽》有感
这个春日融融的下午,本是我打瞌睡的最佳辰光,但一个清新的白色身影和那脖子上的一抹鲜绿硬是紧紧扣住我的视线让我目不转睛了一个下午。这是美女盛新凤,这是特级教师盛新凤,但此刻在我眼里,她没有一丝的张扬,没有特级教师的大排场、大气派,给人的感觉却是沉静、美好。是的,我愿意用美好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她,因为她真的让这个原本普通的下午变得那么的不同寻常,那么的美好,那么的给人以启发。
她上的是《跨越百年的美丽》,用了两个课时完整地演绎了全文。这篇课文以前我也上过,也听别的老师上过,说实话,感觉都挺累的。因为课文很长,既有外貌的描写,又有工作艰苦的描写,还有大段的我一直琢磨不透的评价性描述。什么人生价值,什么人生意义,什么里程碑,光是读读就觉得很拗口,更别说让这些抽象的概念进入学生的头脑,让他们信服了。
但盛老师却别出心裁,整整两堂课衔接连贯,亮点不断,从中体现出的新课程的理念也处处闪现。总而言之,用教研员谢老师的话来说,那就是“绝了”。现将对我个人启发最大的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读文本有深度
《跨》这篇课文,我们一般是抓住课文中描写的人物外貌,结合人物的精神:工作辛劳、淡泊名利来上的。但盛老师却是将文本做了深度解读,通过说说、读读、写写,聚焦了居里夫人的三个形象:画面中的居里夫人,报告会上的居里夫人,实验室中的居里夫人;再抓住文中几处议论性的文字,把对人物的理解一步步刻画深入,入骨三分。中间处处体现了人文性、工具性的结合,不再死死纠缠于“三年又九个月”、“终于”等这些词的理解,一味地激发学生情感只是为了读得更有感情。而是教会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进行一些理性的思考。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同时,也读懂了居里夫人其人。
二、批注做到了实处
最近总听人说教语文就是要学生多读课文,并不仅仅是指朗读,其中还涵盖默读、浏览和做批注读。总觉得其它几种读法都比较简单,可操作性强。但论到边读边做批注,实在是有些难度。有时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做批注,可有些人只知道划句子,写出来的批注也多只谈到皮毛,很少能有抓住关键词谈到点子上的,反而还浪费了许多课堂时间,让我心焦不已。可盛老师却别出心裁,对不起,这里我又要用到这个词儿了,因为除了“别出心裁”,我实在想不好还有什么词可以形容,这种处理手段应该是她独创的吧?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感受居里夫人疲倦的原因时,她将文字出示出来,并示范性地划出其中一句,在一旁批注:工作量大。然后再引导学生来做批注。学生有了示范,在接下来的做批注中就有效多了。都知道要用概括性的语言来总结出居里夫人疲倦的几点原因。这样以练导学,讲练融合,读写融合,全员参与,推进着教学的过程。
三、教学需要告诉
文章的第四自然段于我来看,应该是最难理解的,但偏偏又是全文的重点之处,对理解人物的人格魅力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盛老师却很巧妙地从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评价谈起——“爱因斯坦就是这样来表明他的看法的,像这样直接表明自己观点看法的句子就叫议论”。一句话让学生心中透亮,哦,原来这种表明对人物精神品质看法的句子就叫做议论啊!紧接着盛老师话锋一转,“在前文中,还有很多地方是表明作者观点看法的议论性的句子,找到它们并划出来。”而这些句子多数蕴藏在第四自然段中。接下来进行第四自然段的教学就顺理成章
一个美丽的女人演绎另一个美丽的女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