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师范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oc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2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摘要:,信息素养已成为我国师范生未来教育教学活动必备的基本素养。研发评价指标体系与开展评价实践是实现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抓手。“信息素养培养的发展与引领”“师范生双重角色定位”以及“”三大原则,该文基于大量理论研究并结合专家意见,形成了“基本信息素养”“支持学习的信息素养”“支持教学的信息素养”三个一级指标、九个二级指标以及二十七个观测点。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评价工具对我进行了调研,分析了突出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师范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860(2020)06-0104-08
  一、引言
  伴随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信息素养已成为新时代教师必备的核心素质之一。十九大以来,,大数据和智能信息技术作为技术触点推动着教育生态体系的智能化构建,教育信息化建设从注重“物”的建设与应用转向关注“人”的多样化需求与服务,“应用融合”“融合创新”,更加强调信息技术支持下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而非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也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信息素养养成转变。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储备军,提升其信息素养水平对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至关重要。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并在“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师范生信息素养培育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可见,。
  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发展与培养需要科学的测评引领,从而明确其内涵价值、内容结构及评估实践等系列问题。但我国当前缺乏针对师范生信息素养的权威标准,已有的少量相关标准仅要求被评价对象达到合格水平,这不利于促进被评价对象激发自我超越的动力,自主地推进转型升级发展,从而实现自身信息素养的跨越式发展和持续性提升。此外,这些标准与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目标、人才培养理念以及师范生信息素养新要求等已不相符合。鉴于此,,该体系既考虑到对现有师范生信息素养水平的客观反映,也考虑到对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引领,以期为师范生信息素养的测评与培养提供一定参考。
  二、师范生信息素养内涵回溯与重新认识
  (一)信息素养内涵
  国内外对信息素养内涵的认识因时而变。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nformation Industry Association)主席保罗·泽克斯基(Paul Zurkowski)最早提出信息素养,强调学习和使用图书工具和资源以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明显的“图书馆素养”特征;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将信息素养指向了“计算机素养”,强调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查找、利用及评价的能力;90年代至今的信息素养则更多地关注新时代终身学习理念下以人为中心的“综合能力”发展。国内早期信息素养研究主要是对图书情报领域人员的信息素质或素养的培养和要求进行探讨,直至1995年金国庆首次将国外信息素养概念引入国内教育领域,我国信息素养相关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王吉庆、桑新民、祝智庭、李克东等学者相继从文化发展、教育信息化等多种角度进行信息素养内涵解读,将其划分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伦理道德、信息态度等几方面。,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深刻变革着教育形态,信息素养内涵面临着解构和重塑,我国信息素养研究掀起新一轮热潮。2018年,全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研讨会提出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应纳入信息素养内涵。学者们关注信息素养中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培养,在信息素养中注入计算机思维、数字素养、信息社会责任等时代内容。还有学者将信息素养拓展为涵盖并链接数字素质、创新素质、大数据素质、信息批判性思维、人工智能素质等的综合素质链。可见,,国内外对信息素养内涵的认识更加关注“以人为中心”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发展,注重胜任数字化生存的思维与行为习惯。
  (二)师范生信息素养内涵
  

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师范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8888u
  • 文件大小32 KB
  • 时间20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