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第十章
麻 麻疹麻疹疹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不典型麻疹和轻型麻疹的临床特点和诊断要点;诊断需依靠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重点在早期诊断及并发症的诊断。
:扼要介绍麻疹与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水痘等常见出疹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要点。
,包括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和增强人群免疫力,介绍人工自动免疫方法及其成就。治疗重点介绍一般护理及并发症的防治。
教学目标与要求
。
,扼要介绍几种麻疹的常见并发症,如喉、气管、支气管炎、肺炎、心肌炎,神经系统并发症,结核病恶化,营养不良与维生素A缺乏症等。
,一般介绍麻疹病毒的特性,传染源、传播途径及人群易感性。
概述
麻疹(rubeola , measles)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属于乙类传染病。
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科氏斑(koplik,s spots)及皮肤出现斑丘疹为其特征。
自从应用麻疹减毒活疫苗预防以来,儿童中麻疹发病率有了显著下降,过去多见的并发症如肺炎、中耳炎、麻疹性脑炎等也随之显著减少。
病原学
麻疹病毒为RNA病毒,属于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球形颗粒,有6种结构蛋白。
麻疹病毒抗原性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
人是唯一宿主。病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大多可达到终生免疫。
病毒特性
麻疹病毒在外界生活力不强,对阳光及一般消毒剂很敏感。
紫外线能很快灭活病毒。
尽管随飞沫排出的病毒在室内可存活至少32h,但在流通的空气中或阳光下半小时即失去活力。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麻疹患者出疹前后5天均有传染性,有并发症者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天。
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
以冬春季发病为多,但全年均可发生。
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
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
密切接触或直接接触患者鼻咽分泌物亦可传播。
流行病学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病后可获终身免疫力。
成人多因儿童时患过麻疹或接种麻疹疫苗获免疫力。
6个月内婴儿可受到母体抗体的保护,但由于麻疹疫苗接种后,麻疹的自然感染率下降;育龄妇女抗体水平降低,对婴儿的保护能力也下降。
发病机制
麻疹病毒通过鼻咽部进入人体后,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组织中增殖并侵入血液,造成第1次病毒血症。
病毒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在该处广泛繁殖,大量病毒再侵入血流,造成第2次病毒血症,出现高热和出疹。病毒血症持续至出疹后第2日。
儿科学:麻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