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声的原理首先, 我们要了解声带发声的原理, 声带之所以能发出声音来, 主要是气息冲击声带而使声带产生震动所至, 也就是说声音的大小高低与气息有直接的关系,较好的运用气息可以使我们的声音洪亮有穿透力,否则便心有余而力不足,纵然用很大的力量也不能使声音加大, 相反容易造成声带的疲劳以至劳损声带。那么怎样合理运用气息呢?它与歌唱发声的用气基本一致, 我们常说丹田气, 不妨在我们空闲的时间经常做一些深呼吸练习, 尽量把气吸到丹田,(可以用打哈欠或闻味的举动来体会深呼吸的感受,此时身体都处于一种自然舒展状态, 肩不要随着吸气上耸, 尽量保持两肩平静, 两肋自然外扩, 吸气受力在腰腹部。) 然后保持住吸气时腹肌的用力状态缓缓呼出,( 可以用吹蜡烛的小气流想象不要把蜡烛吹灭, 但一直吹的它摇动, 注意: 蜡烛是在眼睛的前上方, 我们的气流直接集中作用于蜡烛的火焰。) 呼出的时间越长越好, 然后再吸再呼, 连续重复,体会腰部集中用力的感觉。这就是发声用力的支点。其次, 一个结实有穿透力的声音的产生除了有好的气息支持外, 共鸣腔体的运用更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所谓共鸣腔体主要包括头腔、咽喉腔、胸腔。平时我们说话主要用咽喉腔,也就是说用嗓子, 所以时间长了容易造成声带的疲劳,如果想保护声带,节省力量,就要有科学的发声方法, 那就是让声音贯穿三个腔体为一体, 在气息的支持下, 发声的起点要高, 我们把眼作为一个界限, 想象以眼睛为底线往两边延伸直至后头, 形成一个横截面, 以此横截面为平面, 声音的起点就放在这个横截面上两眉之间的眉心。前面我们提到过打哈欠的练习, 在我们打哈欠时除了体会腰腹受力感觉外, 还会有头向外膨胀的感觉,我们把它叫做兴奋感,歌唱时要求一直有这种兴奋感,那么说话时也要有这种感觉, 只是没有歌唱时表情那么丰富, 也就是说用打哈欠的感觉说话,这时候你就会感觉没有用喉咙用力,另外,在打哈欠的同时口腔内的软颚, 硬颚都有向上隆起的感觉, 有一个一直向上的积极主动感, 舌根有种不自觉的下放感, 使口腔内有充分的空间,这就叫打开喉咙。说话时努力保持这种感觉,让声音向上走,集中到头腔从两眉心间推出,可以先用简单的爆发式的“啊、哈、吗、哩”等字感觉。注意: 发声时必须努力按上面提到的位置与方法要求进行, 放松喉咙, 可以体会轻声, 假声的感觉, 尽量体会不用喉咙用力, 否则, 没有效果。“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做什么都需要有恒心, 有毅力, 只要你肯动脑, 经常练习体会就会有效果。只要在科学的方法作用下, 很好的把用力的支点与发声的起点结合起来就会让你的声音事半功倍,具备洪亮结实,有磁性的魅力。说话也是一门艺术。说话的过程是控制发音系统的过程, 只有发音器官健全, 并通过科学的方法不断地练习, 才能掌握这门艺术。如果不能正确地控制和协调身体各发音器官, 不去体验整个发声体的运动过程,要想拥有有魅力的声音是非常困难的。为什么我们会信任那些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呢?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准确清晰、端庄悦耳的声音, 他们的声音具有使听众不会轻易转移注意力的特质。这些主持人并不一定天生就有一副好嗓子, 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练习提高了音质和音色。有个非常优秀的主持人朋友告诉我,好的主持人是要进行严格的发音训练的。发音训练的第一课就是呼吸训练。说话和唱歌的发音方式是相通的。一些学习唱
发声的原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