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青瓷:层累中国的文化
作者:韩笙
来源:《文化交流》2015年第04期
初次知道越窑瓷器,是在杭州的一家茶馆里。一套豆青色的茶具,泡了上好的香茶,茶色特别翠绿好看。
《茶经》说:“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这套茶具,就是绍兴上虞产的越瓷。
事隔多年后,我来到了上虞,在黍离深深的古窑址上,在朱墨重重的古籍中,也在如火如荼的现代手艺家身边,重新感受这片越窑发源地的魅力。
岁月不语,深埋故事
绍兴籍作家郑休白说:“东山、娥江、越窑,是上虞三个最具象征意义的文化标志。东山在中国历史政治坐标上独树一帜,青瓷在中国历史文化坐标上独占鳌头,娥江呢,则是承载东山和青瓷的母亲河。”
东山,即是成语“东山再起”的出典地,东晋名士谢安的隐居地。而越窑青瓷重要的窑址—上浦窑正位于此地。
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李刚告诉我,越窑是以上林湖(今属慈溪)为中心的中国早期窑系,代表了浙江成熟青瓷的起源,“而越窑之中,又以上虞的年代较早。”李刚说,考古调查资料显示,上虞有商至宋历代窑址近400处,构成了完整而庞大的青瓷烧造体系,是全国遗存古窑数量最多的县区。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东汉、三国两晋、东晋南朝期间,其规模庞大、产品质量高、种类丰富,可以肯定是当时制瓷业的中心”。
在上虞越窑遗址中,上浦一地占有60%以上,包括著名的小仙坛窑址、夏家埠帐子山窑址、窑寺前窑址、大园坪窑址等,由此印证了其在中国青瓷制造史上的重要地位。
千年江流婉转无言,千年东山寂静不语,只有那散落在山坡林间的千年青瓷碎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上虞越窑青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杜伟带我来到了上浦。早春料峭中,古窑址荒草萋萋,看不见当年窑工日夜艰辛的劳作场景,但这些年挖掘保护工作一直没有停止,在一个个高高低低的山坡上,在一座座有形无形的越窑里,浅褐色的泥土趸拥着半埋半裸的瓷片。在阳光下,那瓷片闪烁着翠绿色的荧光。
杜伟告诉我,青瓷以自身独特的“泥”的精神、“玉”的品质而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见证。从上虞发掘出的唐代青瓷,就已经做到胎骨轻薄、施釉均匀、釉色莹润、光彩照人,是不折不扣的精品。
这些,是上虞的宝贵文化遗产,但又不仅仅是遗产而已,“从更大的意义上讲,它们是传承的基石。”
传承有序,演绎传奇
岁月悠悠。在上虞,人们搜寻文明印迹的梦没有凋零,挖掘东山文化和青瓷文化的步伐也从未停止。
55岁的董文海是致力于越窑青瓷挖掘传承的工艺人。他曾是原上虞陶瓷厂的副厂长,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参与组建了厂里的越窑青瓷研究所,并实施过科研项目。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要让越窑青瓷重现千年翠色,他仿制的越瓷已经可以与六朝作品相媲美。早些年他在去东山景区的必经之路上浦闸口开了家东山越窑青瓷坊。
东山越窑青瓷坊不是很大,但琳琅满目的越窑青瓷仿成品和半成品给人视觉和心灵以强烈的冲击,那晶莹鲜润的釉彩闪发着夺目的光芒。
“越窑青瓷靠我一个人发扬光大很难,但我愿意起个头,为越窑青瓷开发和文化传承出一份力。”董文海说。
董文海让从
上虞青瓷:层累中国的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