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二框法不可违●从容说课本框由“谁都不能违法”“犯罪必受惩罚”两目组成。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主要介绍了三层内容: 首先, 教材通过小勤的事例说明了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尤其不能违反法律; 其次, 教材通过设计的 3 个情景并结合填写表格说明了违法的含义及类别; 最后, 教材说明了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第二目“犯罪必受惩罚”主要介绍了两层内容: 犯罪及其基本特征; 刑罚及我国刑罚的种类。本框落实的课标的具体要求是:“成长中的我”的第三部分“学法用法”中:“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教学重点:什么是犯罪。教学难点:刑事处罚包括哪些内容。教学方法:归纳分析法、典型事例分析法。●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 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3. 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能力目标 1. 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2. 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 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知识目标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教学重点什么是犯罪。●教学难点刑事处罚包括哪些内容。●教学方法归纳分析法、典型事例分析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由学生收集并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接着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进行总结概括。案件一:学生张某恶意拨打 110 。案件二:王怀忠案。案件三:明星刘某长期不缴纳税款。……[师] 我们知道这些都是违法行为, 那么违法的含义是什么?违法行为的类别有哪些?违法行为会受到哪些惩罚?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讲授的内容。[讲授新课] 第二框法不可违( 板书) 一、谁都不能违法( 板书) 1. 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板书) 活动一: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 活动目的帮助学生理解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认识提高守法意识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学生阅读教材中相关的事例。· 活动过程第一步: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材中的两个问题。组1: 小勤之所以丢了大面子, 是因为他道德的扭曲和对法律认识的误区造成的。虽然他一时拿不出钱, 但不能去建筑工地拿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 这就造成了他人的财产损失。那种认为小偷不抢便不违法的观点是非常狭隘、非常错误的, 这也就造成了小勤丢了大面子。组2: 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我们要多学法律知识。可能有的同学会问, 法律规定的那么多、那么细, 我又不是学法律的, 我怎么知道它是怎么规定的呢?其实这也不难。一方面我们应该努力去学习、了解法律, 做一个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另外, 社会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分为道德评价与法律评价,且两者是紧密联系的。一般来说, 违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 但违法行为应该是违反道德的行为。法律是一个人行为的底线, 如若突破便会受到法律的严惩。而道德的违反虽不至于受到法律的处罚, 但也要受到人们舆论的谴责, 生活中绝大部分行为都是靠道德来作出评价的。一个行为若不符合道德的要求, 便是不应该做的, 更不要说它不符合法律的要求了。反过来说, 你的行为只要是符合道德的要求, 你就不需要考虑法律的规定。……第二步: 教师小结。[师] 法律是惩恶扬善的利器, 但掌握、运用这一武器需要我们学法、知法、懂法。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 那么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我们维护自尊, 培养自信, 实现自立, 力求自强, 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守规则, 尤其不能违反法律。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 评价指导让学生简要阅读教材,思考两个问题,并简要分析即可。 2. 违法的含义及类别( 板书) 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的类别· 活动目的使学生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 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法制观念。· 活动准备可让学生依教材中的活动进行探究学习, 让学生自己试着对违法行为及其类别进行说明和概括。· 活动过程第一步: 阅读教材中的 3 个情景,按教材要求进行思考。[生 1] 李某等 3 人在电影院起哄、打闹、吹口哨, 扰乱了公共场所的秩序。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 给予李某等3人“警告”处罚。他们 3 人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行为人, 未承担公民在治安管理中应该承担的义务,做出了法律禁止做的事情,其行为要受到应有的处罚。他们的行为违反了我国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该条例属于行政法),故他们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生 2 ]我国民法通则第 79 条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 应当归还失主。情景二中的朱某违反了民法通则的上述规定,拒将拾得的物品交还原主,拒绝
七年级政治感受法律的尊严1.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