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
“十一五”规划
(报批稿)
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六年九月
主持单位: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编写单位: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
河海大学
目录
- 1 -一、水利信息化现状与形势
- 1 -(一)“十五”成就
- 6 -(二)面临的形势
- 10 -二、水利信息化发展总体思路
- 10 -(一)指导思想
- 10 -(二)总体思路
- 11 -(三)基本原则
- 12 -三、水利信息化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 12 -(一)发展目标
- 14 -(二)总体布局
- 16 -四、水利信息化建设主要任务
- 17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21 -(二)加快业务应用建设
- 28 -(三)推进保障环境建设
- 30 -五、水利信息化改革与管理主要任务
- 30 -(一)加强制度建设
- 31 -(二)深化体制改革
- 33 -六、投资规模
- 33 -(一)投资需求
- 33 -(二)投资结构
- 35 -七、保障措施
- 35 -(一)加强领导强化管理
- 35 -(二)保障投入注重效益
- 36 -(三)提高水平与时俱进
- 37 -附录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建设项目表
一、水利信息化现状与形势
(一)“十五”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是我国水利发展和改革实现重大跨越的五年,也是水利信息化从全面启动到初步形成规模的五年。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的水利工作方针和水利部的治水新思路,不断提高对水利信息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为目标,逐年增加资金投入,不断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使水利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为
“十一五”水利信息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水利信息化发展思路得以明确。信息技术在水利行业的应用已开展多年,“十五”期间,为适应水利现代化的新要求,推进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科学有序地进行,2001年11月,水利部印发《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纲要》,2003年4月,编制完成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金水工程”规划)》并由水利部以水规计[2003]456号文印发全国。该规划不但阐明了规划期内水利信息化的目标与任务,而且详细阐述了水利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分析了水利信息化对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与作用,理清了有关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多个概念与对象的相互关系,确立了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的核心地位与作用,明确了“统一规划,各负其责;平台公用,资源共享;急用先建,务求实效”的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思路。实践证明,《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金水工程”规划)》已成为规范和指导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在水利信息采集方面,全,其中54% 实现了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约占总数51% 的水文站实现了水位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其中中央报汛站约有75%实现了自动测报或故态存储,流量和其它要素的自动测验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实质性进展,在重点防洪地区和大中型水库建立了一定数量的自动测报系统。随着水文基础设施、水质监测、水土保持监测、水资源实时监控等建设的不断加强,水利信息采集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自动化水平有所提高;在水利信息传输方面,全国已累计建成防汛专用微波通信干线支线15000多千米,微波站500多个,初步建立了26个重要蓄滞洪区的县、乡(镇)级洪水预警反馈系统,在公众电信网覆盖不足的地区,配备了大量的短波和超短波电台,部分地区配置了专用卫星通信设施,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实时水情计算机广域网,实现了大部分重要防汛水雨情监测信息在网上的实时交换,提高了防汛信息传输的时效性,使水雨情等防汛信息测报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依托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全国水利信息骨干网,实现了水利部与七大流域机构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宽带互联,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实现了与地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互联,从中央到省、地市的水利信息传输网络正在逐渐形成;在数据库建设方面,实施了水文数据库、水利基础空间数据库、水利政策法规数据库、水利数字图书馆建设试点等为代表的专业数据库建设,为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它专业性的水利数据库也正在规划或建设之中。
水利业务应用开发不断深入。经过近年来(特别是“十五”期间)的努力,水利部、七大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防汛工作为信息化工作的切入点,率先开展了防汛业务信息化应用,在汛情监视、防汛会商支持、综合信息查询、防汛业务管理等不同业务环节积极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并在应用中不断地加以改进,在近几年的防汛工作中发挥了越来越重
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 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