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摘要:“互相网+”时代到来, 大学生创业也要顺应时代背景, 趁势而上。为了让大学生具备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高校必须做好创业教育工作。为此, 分析了互联网创业特点及大学生创业可能性, 并针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阶段化教育体系概念及实施措施。关键词:互联网+ ;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198 ( 2015 ) 19009902 1 互联网创业特点及大学生创业可能分析从现有的创业行为看来, 互联网创业具备以下三个特点:(1) 成本较低, 相对实体创业, 其固定资产、人力资本的投入成本大大减少, 甚至只需一台链接入网的电脑作为办公设备即可;(2) 门槛较低, 创业者经过短时间的自学或培训就能基本掌握经营能力, 无需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3) 风险较低, 基于前面两点, 创业者即便失败, 其损失也较轻, 并且失败的经历可以转化为指导第二次创业的宝贵经验。根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 淘宝网上注册的个人创业店铺超过 12 万家,其中不乏在读大学生及毕业大学生创业者, 该群体还在不断扩大, 这是由于大学生基于互联网开展创业具有明显优势。首先, 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 乐于且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他们是互联网用户中的活跃分子, 频繁的网络交易行为能更好地为创业提供经验积累; 其次, 互联网创业具有低成本“低门槛”低风险等显著特性, 对于大学生而言, 提供较为可行的创业可能; 此外, 类似淘宝大学平台,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网络创业经验案例, 便于创业者学习借鉴与开展交流。 2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创业教育孤立于高校教育之中创业教育理念没有融入到学校的学科教学和专业教育之中。当前,我国大学对于学生的教育主要是通过知识的灌输来实现的, 教育方式是通过分专业的形式来进行的。学校的创业教育并没有融入到学生日常的专业学习之中, 而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单独的教育。学校这方面的教育主要针对创业技巧和知识进行, 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意识方面的培养, 创业教育也并未纳入到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种形式造成了创业教育的孤立性和传播的局限性。创业教育并不是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格格不入的, 专业课程与学科知识都能够与创业意识结合起来。学科教育与专业教育本身就是创业教育的载体。现在高校探索创业意识教育的普遍方式是抛开学科与专业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没有认识到经济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都与创业意识的培养有密切联系。这就造成了创业意识教育孤立于学校教育中的现象,大大降低了创业教育的效果。 普及化程度低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包括“挑战杯”等的创业大赛、创业报告或者创业指导等方面。这样的教育带有明显的精英化痕迹, 只是少部分学生参与到了这些活动之中,这样的教育只注重极少数想要创业的学生,不利于提高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很多大学生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会, 学校建立了创业园、创业实验室等机构, 但是自己却没有真正的进去过, 更没有参与他们组织的相关活动, 能够进入里面的, 基本都是有创业项目的学生。这造成了创业意识强者更强, 弱者更弱的局面, 更加需要进行创业意识培养的学生反而没有得到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这样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