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河西走廊汉明长城的时代价值.doc.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河西走廊汉明长城的时代价值摘要: 山丹汉明长城是河西走廊长城之最, 被专家誉为“露天长城博物馆”,其包容的军事防御、商贸流通、历史文化、文化旅游等价值却历久弥新,启迪我们沉思遐想,探索研究,保护开发。关键词:“露天长城博物馆”; 时代价值甘肃省山丹县地处河西走廊中段,县城三面环山,东部为郁郁葱葱焉支山地区,南部为山势陡峻祁连山地区,北部为峰峦屹立龙首山地区, 山丹汉明长城即由焉支山北麓的“锁控金川”峡谷,自东向西蜿蜒而出, 横亘山丹大地,成为中国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丹县境内有两条并行的古老长城, 一条是汉代长城( 汉代称“塞”、“边塞”、“塞垣”、“亭障”) ,建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 121 年) ,距今已 2136 多年。全长约 公里, 呈东西走向。由塞墙、壕沟、壕堑、自然河、列城、烽堠、烽燧、亭障、城障等构成。全线以壕沟代替墙垣, 埂上筑烽燧, 长城内侧高峻处,燧、墩、堡相望, 可谓“五里一燧, 十里一墩, 卅里一堡, 百里一城”(《居延汉简》)。汉代长城虽经两千年风沙侵蚀, 至今有些地段仍坚固完整, 屹立于戈壁沙漠之中, 曲折蜿蜒, 气势磅礴。一条是明代长城(俗称“边墙”) ,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公元 1547-1548 年) ,距今已 468 年。全长近 200 多公里,呈东西走向。由黄土夯筑的墙、墩(墩台) 、列障等构成。走向、长度都和汉长城相同。它翻山岭、穿沙漠、过草原、经绝壁, 宛如一条巨龙, 把雄关隘口、城台、烟墩连成一气, 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工程史上的奇观。山丹汉明长城共有 300 多公里。汉代长城在北侧(一说最早汉代长城在龙首山山梁上, 依山势地形分布共 4条) ,明代长城在其里,两者相距在 10-80 米之间, 平行延伸, 象这样不同历史年代修筑而同时并行, 且至今留存较为完整的长城段在国内实属罕见。据中国长城学会副秘书长吉人先生说:“山丹县的长城是河西长城之最,也是汉长城保护得最好的地方。”山丹汉明长城是古代中华民族内部相互利益冲突、经济依存、融合发展的历史产物,其“血与火”的军事战争功能今天已不复存在。但是它所包容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却历久弥新,不断促使我们深刻沉思, 探索研究,保护开发。一、山丹汉明长城的军事防御价值据史料记载,汉初北方匈奴势力强大,常侵犯河西一带,劫掠财粮牲畜, 骚扰汉民农耕。为使边疆安宁, 汉元狩二年( 公元前 121 年) 汉武帝发动河西之战, 霍去病率奇兵打败匈奴后, 汉武帝开始向河西迁徙汉族居民,进行农牧业开发,驻扎军队修筑长城,设置“河西四郡”(即今日武威市、酒泉市、张掖市、敦煌市) 。因此,汉代河西长城,除了军事上防御北方匈奴侵扰之外,为开护屯田、兴修水利、豢养军马、供给军粮、发展农牧业经济、保障通讯报警和商旅往返、连接中原农业带和天山以南农业区、建立西域都护府、畅通“丝绸之路”奠定了重要历史基础。山丹汉长城作为汉代河西长城军事防御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军需屯田、驿传、烽传、屯兵、戍守兵器等系统需要进一步研究,其“走廊蜂腰”、“甘凉咽喉”的军事要塞地位不言而喻。明朝建立以后,原来统治者元蒙贵族逃回漠北草原,不断南下骚扰掠夺, 所以明朝十分重视北方战略防御。据史料记载, 明嘉靖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 公元 1547-1548 年) 巡抚杨博主持了甘肃长城的三段

河西走廊汉明长城的时代价值.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edkcbx064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5-0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