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安岳石刻.doc浅谈安岳石刻
【摘要】由于佛学、道家等诸多精神层面的影响,中国古代雕塑艺 术多讲究神韵与气息,比较注重的是简化捉炼。中国古代雕塑有自己的存 在方式,值得延续和发展。安岳石刻是四川石刻Z最,有位学者这样评 价:“单是在安岳所见到的那么丰富的石刻艺术,就使我产生了相见恨晚 的感觉,它的文物价值和审美价值,至少不是其他石窟艺术所能代替 的……”。安岳石刻是以佛教造像为主,兼有道教、三教合一的宗教艺术 造像。除反映佛国世界外,也有视觉各异涉及中国古代的社会现实和世俗 牛活,所刻人物、景物刀法娴熟、刻工精细,形象牛动而富有情趣,是我 国古代石质雕刻艺术的宝贵遗产,并且在中国石刻艺术发展史上,有着上 承云岗、龙门,下启大足石刻的纽带作用。
【关键词】文化;石刻;特点;佛像
中图分类号:J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 (2013) 07-268-01
一、安岳石刻的取材特点
在导师的带领下初次到安岳石刻参观学习,临摹柳本尊像一周,认识 到安岳石刻是在外来文化和古典文化的基础上刻意创新和发展。石刻作品 中,一扫了外来文化和古典文化泊来的痕迹,值得后人学习和传承。石刻 造像内容,几乎囊括了佛教精典题材和道教神系中主要内容以及释、道、 儒三教合流的内容。安岳石刻对传统佛教中的佛、菩萨、经变等造像,摹
仿而不呆板,承传而富有创新。它有别于北方开大窟造大像的特点,采取 因地制宜,大窟大像雄伟壮观;或小龛小像密如蜂房,星罗棋布在全县各 个乡镇。众多的石刻单元与大规模的石窟造像,浓缩了中国石刻艺术的精 华,形成了中国南方独特是的宗教文化和石刻文化艺术现象。而本人只去 了毗卢洞。
二、毗卢洞的雕刻特点
安岳石刻的大部分石刻趋于写实和精细,显得质朴而人性化。雕刻大 师采用高浮雕、半圆雕、缕空雕、线刻、阴刻等技法,点面结合、线面结 合、雕塑结合,完美地雕造出来的神、佛、菩萨慈眉善目;金刚、力士口 鼻变形,肌腱暴突,对比十分强烈。成千上万的人物,千人千面,无一雷 同;形象逼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艺术写真和立体表现。将佛刻成侧身而 立,拈花微笑;菩萨刻成立则侧身,和蔼可亲,坐则跷脚,姿美可敬。使 石刻造像的人性化、世俗化、生活化露于体表,更加形象、直观。给人印 象最深的是位丁毗卢洞的观音堂内的紫竹观音,享誉国内外,号称“东方 维纳斯”。“紫竹观音,精美辉煌,敦煌匹敌”其行侧身跷脚处在莲台上, 背倚浮雕紫竹和柳枝净瓶,头戴装饰华丽的宝冠,身披短袖纱衫,坦胸露 肘,嘤珞象盘曲而下的金色瀑布,翠环网坠胸腹,下身蓝色彩带扎着一条 薄如禅翼的绣花长裙,裙角褶纹飘逸自然而有风韵。看她那一双秀丽的赤 脚,右足跷起,左足踏在莲花蕊上,凤眼下视,好像在观赏水中涟漪,表 现出一种悠闲、妩媚的表情,宛如一位丰姿绰约、温柔潇洒的妙龄女郎。 既据少女的妩媚,又具女神的仪貌,世俗风味极浓。难怪人们又称她为跷
脚观音、风流观音、水月观音、“东方的维纳斯”。
从凿刻工艺看,这尊造像设计奇绝。能工巧匠们大胆地突破了宗教仪 式的朿缚,充分利用地形山势,运用力学、光学和视觉原理,依崖雕琢。 身体不是全部浮雕,右手臂、荷叶、莲花、五指和山带,都用的镂空雕技。 坐的莲台和足踏的莲蕊间都镂刻出大量空间,以肩搭的披巾连接,减轻了 巨石重量,又给人以和谐美感。古时力学的巧妙应用,值得我们
浅谈安岳石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