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学习支架 让思维清晰可视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摘要: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使学习活动有序进展,使思维清晰可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从题目入手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发展系统思维;通过比较,学习文章表达,发展对比思维;巧用文本留白处,发展发散思维三个方面设计学习支架。旨在借助图形化的思维工具,让思维过程变得清晰可见,从而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关键词:学习支架;思维可视化;系统思维;对比思维;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7A-0091-04
学生的学习活动,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但实际上,我们从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学业质量的评测中,多看到其思维的惰性化与低质化——不愿思考、不会思考。学生经历怎样的思维的过程,却很少被看见。看不到学生思维的过程,也就谈不上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需要搭建“脚手架”——学习支架,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还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清晰可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1]。因此,学习支架的设计要兼顾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不能脱离语言凭空发展思维,也不能撇开思维单纯发展语言。笔者拟从文章题目、表达方式、文章留白三方面来谈如何搭建学习支架,呈现学生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从题目入手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发展系统思维
整体思维又称系统思维,它认为整体是由各个局部按照一定的秩序组织起来的,要求以整体和全面的视角把握对象。在阅读教学中,文本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要能够从整体上做出全面的把握。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弄清楚局部内容“是什么”,还要发现这些内容是“怎么样”组织起来的。提炼出局部内容和内在的组织秩序,既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整体思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用好思维的工具,搭建“文本内容”支架,使学生在看到一棵棵树木的同时,看到整片森林,从而对学习对象进行宏观和整体上的理解。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题目,多与文本内容有关,或交代了写作对象,或概括了主要内容,或点明了文章线索。现选取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诗歌外的课文,对题目做简单梳理(见表1)。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题目与文章内容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把图示作为学生学习的支架——以题目为思考中心,由此向外发散,找出与中心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都代表与中心的连结,不仅如此,这些内容还可以引出下一级的连结。这样,学生对文本内容整体把握的过程,在各种连结中有了具体、形象的呈现。
,紧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课堂教学要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学习支架的设计,应体现目标意识。例如“说说海上日出的景象”是《海上日出》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说出”是生成的成果,也就是学生要到达的地方。如何到达,不是教师在前面,领着学生一步一步向前去,而是为学生指出去哪儿,并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学生在支架的支撑、支持下,独立行走或结伴而行。为了落实“说说海上日出的景象”这一教学目标,我从题目入手,设计了下面的问题,为学生的“说”搭建支架:《海上日出》是巴金爷爷写的一篇写景文章。“日出”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请你默读课文,圈画出相关词句,用思维导图梳理出海上日出的变化。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梳理出海上日出的变化(见图1):
图1 海上日出的变化
学生从变化中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写了自己在大海上看到日出过程中太阳位置、颜色、光亮的变化,以及多云、天边有黑云时阳光照在云朵上的景象。在思维导图中,不仅呈现出太阳位置、颜色、光亮三方面的变化,学生还提炼出关键词将其具体化。这样,学生对文本的各部分和整体有了领会和把握,为抵达“说”提供了内容上、方法上的支持,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系统思维。
、写作对象等,选择不同的思维工具
从文章体裁來看,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记叙文、说明文占很大比重。记叙文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文体
搭建学习支架 让思维清晰可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