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
歌德 创作道路的发展和主要成就
狂飙突进运动时期(1775年前)
讴歌激情、崇尚自由,反对思想和艺术上的束缚和桎梏,以澎湃奔突的狂放激情为性格特征和美学特征。剧作《葛兹·冯·伯利欣根》,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抒情长诗《普罗米修斯》.
转向古典美时期(1775至1794)
“魏玛十年”与意大利之游。放弃了狂飙式的幻想,青年时代排斥客观、崇尚自我的个人激情,已开始让位于淳朴的、现实的“古典主义”——《艾格蒙特》、《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
古典文学的繁荣时期(1794-1805)
也是与席勒合作的十年。他们合作写诗。共同创办杂志,,贯彻自由和人道精神,艺术上强调古典主义。二人共写了上千首批评性的《警句》、竞写歌谣。歌德相继写成了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叙事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以及《浮士德》第一部。
理想深化与艺术圆融时期(1805-1832)
研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著作和东方文学与哲学,与思想家艺术家交往,视野开阔,提出“世界文学"的思想,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睿智,探索宇宙人生,追求理想,、灵与肉、成与毁以及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思考,在稳重中透露出浓郁的探索追求的激情,在明澈恬淡中表现出聪明的智慧。长篇小说《亲和力》、自传性作品《诗与真》、《意大利游记》、诗集《西东合集》、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小说《威廉
·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和《浮士德》第二部。
浮士德题材来源
来自中世纪德国民间传说,在歌德之前已有许多作家写过这个题材的文学作品。
无名氏:《浮士德平生》,1587
马洛:《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604
莱辛:《浮士德》片段,1784
克林格尔:《浮士德》,1791
沙米索:《浮士德》,1813
一生追求,五幕悲剧
浮士德从中世纪的繁琐哲学和伪科学中挣脱出来(知识悲剧),探索新的生活道路,经历了爱情和官能的享乐(爱情悲剧),经过为封建宫廷服务的阶段(政治悲剧),与对古典艺术与古典美的理想的追求(海伦悲剧),终于达到一定范围内的经济控制及对大自然的改造(事业悲剧),最后在人类未来的幸福理想社会的预感中得到满足。
《浮士德》简介
歌德《浮士德》是一部诗体悲剧,全剧分两部。
第一部
中年学者浮士德厌倦旧的书本知识,自杀未遂。魔鬼靡菲斯特和他订约,魔鬼充当浮士德的仆人,尽量满足他的愿望。但是在浮士德满足的那一刻,浮士德的灵魂就永远为魔鬼所有。
浮士德的经历与需要层次
第一阶段:学者生活——知识需要
浮士德追求的知识是中世纪的学问,他不满足,要走出书斋。
浮士德的内心痛苦反映了十六世纪萌芽时期的资产阶级对中世纪烦琐哲学,神学等伪科学的绝望,同时也是歌德对脱离实际,“天上序幕”中上帝与靡菲斯特赌赛的具体化。这两个赌赛的结局实质上将回答两个问题:人生的理想是什么?生活的意义在哪里?ﻫ第二阶段:爱情生活-—情欲需要
浮士德走出书斋之后,从“小世界"到“大世界”,从德国市民社会(酒馆里的酗酒、斗殴),走向宫廷,走向古代,,往后追溯到三千年的古代世界,展
《浮士德》梳理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