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险核保工作现状思考.doc内容提要近几年, 虽然车险核保日益得到重视, 但由于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都相对滞后, 经营理念尚未转变等原因, 导致核保水平仍
不高,有待进一步加强。 核保贯穿从受理投保到保单终止的车
险业务流程的始终,是业务流程的核心,是经营管理的重点,必须在制度、技术、手段、管理、人员配置等方面给予充分的重视,重新审
视并全面构建车险核保体系。 近几年,随着保险人效益观念和
风险控制意识的增强,车险核保日益受到重视,保险人在核保意识、制度建设、岗位设置、人员培训、流程管理等方面都有了较大进步。但总体而言,目前车险核保水平仍不高, 其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有效的
发挥,有待进一步完善、加强。 车险市场化改革对核保提出新
的、更高的要求, 也为核保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契机,保险人若要真正提高车险经营管理水平,必须重新审视并全面构建科学、系统、完善
常被作为业务流程的一个必经环节, 并在电脑程序上进行限制, 未经核保或核保未通过则不能出单。 其本意是让基层公司重视核保工作,增强其核保及风险控制意识。 但实务中存在单纯执行操
作规程,为了能出单而核保的心理, 并未严格、认真进行风险的审核、
评估,使核保这一流程本身大于核保的内容和效果。 二是在内容上核保实际上只是复核。 目前核保一般只是对保险单内容进
行审核,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承保操作的复核,风险识别、评估、选择
的成分很少。 三是在方法上仅是对保单要素的书面审核,核保
人员对标的状况和风险水平不能全面掌握, 主要依据保单中基本的要
管理者的有些上级审批人员对核保工作并不精通, 甚至可能对业务都不熟悉,既影响了核保效果,也降低了工作效率。 二标准化程度低。 一是核保标准粗放,不够具体、明确,具体核保操作依据不清晰。 二是核保标准单一,针对性不强,未根据险种、险
别、车种、客户群体以及新保、续保等不同情况和业务类型进行细化,
无法满足市场化改革后车险差异化经营、 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三
是核保中的主观因素较大,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规范化程度低,不同
的核保人员对同一业务也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
三专业性不强。
一是部分公司未设立专门的核保岗位和人员,
或虽已设立,但核保人
员的专业素质、业务精通程度、专业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二是
实行领导审批,尚未形成专业人员系列。
三是核保工作不独立,
核保人员权力不充分,工作受到干预。
核保结果有时并非由核
保人员决定。
四是核保权限划分不科学,简单按照标的价值或
保险金额责任限额进行划分, 即不同级别的核保人员只能审批一定保额限额以内的业务,而没有综合考虑客户群体、标的种类、业务类型
等因素进行科学划分。 五是核保方法与手段落后,未充分借助精算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等提高核保水平。 四内容简单,环节单一。 一方面目前核保主要是对保单要素和条款费率正确适用
等基本项目的审核,内容相对简单,重点不突出,部分重要核保内容
未得到应有重视,如对损失幅度、损失概率、相关成本费用的审核;
对逆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审核; 对整体风险水平即自身偿付能力的审核,做到既要充分进行风险的分散, 使同一地区的风险不会过于集中, 避免风险累积;又要避免在一次事故中出现巨额损失, 如高保额车辆的
核保等。 另一方面目前核保只限于出单前的一个环节, 未向前、
向后延伸,在业务流程的其他环节基本不存在; 或者被分散到各环节
中,未能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体系。 二、核保工作滞后的成因分析一理论与实践滞后。 我国对车险核保在理论上的研究和实
践中的操作都相对滞后, 使得核保工作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 缺少必要的实践探索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其整体水平跟不上业务发展的进程
和需要。 二经营理念尚未转变。 保险人还没有切实地建立
起效益观念,一方面存在重规模、重发展、轻效益的观念,规模驱动导致业务质量让位于规模, 对车险业务兼收并蓄, 不注重核保作用的
发挥。 另一方面存在重
车险核保工作现状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