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的成长之路
通读孙孔懿《论教育家》,一下被这本书所吸引。全书观点鲜明、资料翔实、说理深刻,语言却不失亲切自然,娓娓道来,让我们充分领略了古今中外教育大家的风采,也为作者的研究精神所折服。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并随之发展而发展。在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今中外无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承和发展着人类文明。在他们中,有许多思想集大成者成为教育家,“璨若繁星,交相辉映”,“他们与历史上其他知识分子、劳动群众共同创造了人类文明,推动历史前进”。正如朱熹对孔子的评价:“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是对教育家的赞颂,同时也看出教育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力。孙孔懿先生分别从教育家的人格、个体风格、成长规律、意义及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求,为我们勾画出教育家成长的路径。
一、教育家的成长过程首先是人格修养的艰巨过程。
“教”字的本义是效法,说文解字的解释:“教者效也,上所施下所效”。师者,不仅要成为经师,更应是人师,要以人格的力量时刻影响学生。教育家的人格修养更高于一般的教育工作者,“教育家的理想人格是教育家毕生追求的人生目标,不仅体现在教育家的主张(言论)之中,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育家的各种努力(行动)之中。
”书中对教育家的理想人格内涵进行描述:天下为公的终极关切;四海一家的博爱情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品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责任感。
陈寅恪,1926年起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所任教。作为文史大师,他学识渊博,精通多种文字,且旁通其他相关学科,被誉为“教授的教授”。他人品高尚,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他执教于香港大学,日军为他送来面粉,他坚决不收,就是不食敌人的粮食。陈寅恪桃李满天下,他的人品学问赢得了众多弟子的由衷钦佩,堪称一代大师。
二、教育家成长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奉献过程。
教师以传递人类文化、教书育人为主要职责,劳动成果主要凝结在成百上千学生的素质之中,短时期内难以充分显现。因此教育家的成长过程就是奉献自己、埋头耕耘的过程。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是奉献的楷模。他是教育史上提倡爱的教育最早的代表,所有的教育实验均以爱为原则和灵魂。他在条件极为艰苦的阿尔卑斯山主持一所孤儿院,除一位女佣外没有其他助手,一人负责近八十名孤儿的养护和教育工作。裴斯泰洛齐日夜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以赤诚的爱滋润着孤儿的心,探索合乎心理学规律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方式。在短短五个月内,原来有许多不良习性的孤儿们在身体、智力和道德方面有了显著进步。裴斯泰洛齐把自己的一生虔诚地奉献给自己衷爱的事业,充满人性的光辉,不求回报,他的大家情怀感人至深。
三、教育家成长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日渐成熟、教育成果日渐显的过程。
教育家与一般教育工作者显著的区别在于:教育家能提出有价值或有完备体系的教育思想,如“学学半”“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做中学”等等,今天这些思想耳熟能详,深入人心,对现实的教学仍有指导意义;抑或在教育改革、办学中做出突出贡献,如蔡元培接手北大,力挽狂澜,大力改革
教育家的成长之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