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字面意义来理解就是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对幼儿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其核心是这年龄段幼儿的怎样有效的从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社会技能等方面适应小学生活,顺利实现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问题是长期被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所关注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孩子入学后产生厌学情绪、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拖沓、粗心大意等问题,多是由于幼小衔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不当所致。
美国的幼儿教育主要是指对0-8岁儿童进行的教育。年满五周岁的幼儿可以免费进入学区内小学附设的幼儿园就读,幼儿园与小学一、二年级形成“K—2”学制,是美国幼教的一大特色。此学制使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得以在幼小衔接阶段,在课程设计、教学形式的选择与环境创设上能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特质,提供许多相互观摩、协调和沟通的机会。幼小衔接一只是美国幼教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美国教育学者对于幼小衔接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六种策略:
1.
理念上的衔接。强调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目
标与课程方案必须有一贯的教育理念——以幼儿
为中心,适度考虑衔接阶段的发展与延续性,并
且与父母或政策制定者进行沟通,通过亲子教育
刊物或宣传手册,建立课程与教学衔接上的理念
共识。
2.
课程衔接。考察国家本位的课程设计或学
校(幼儿园)本位的课程设计模式,以确立幼儿
园与小学课程的连续性与一致性,通过幼儿园与
小学师资的合流培训方式,提供不同阶段的在职
教师分享课程编制的衔接理念。
3.
发展上的衔接。幼儿园孩子与小学生在生
理和心理发展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在课程与教学
的设计上需要考虑每位幼儿在现有发展水平上的
适宜发展。
4.
物理环境的衔接。幼儿对周围环境是相当
敏感的,跨越不同阶段,孩子也将面临环境由熟
悉到陌生的改变,
造成生理、心理适应上的问题因此给儿童提供一个较为接近上一阶段的衔接环
境与教室情景布置,对幼儿而言将是一个重要的
衔接关注点。当然,衔接的两阶段都能同在一所
校园之中(类似于我国的小学学前班)的话,对
于幼儿在阶段改变造成的环境冲击将会降到最
低,且更有利于两阶段在衔接课程与教学方案中
教师间的沟通与协调。
5.
组织制度的衔接。比如教学日数、课时数的规范及每节课时间的安排、师生比例等组织结
构上的问题,尤其是幼儿园师幼比例低,有较多的机会与教师进行学习互动与分享,而进入小学
后,师生比例升高,势必造成幼儿与教师互动沟
通、同伴人际关系建立上的困扰,从而造成学习
与生活适应上的问题。另外,专业团体组织(全
美幼儿教育协会、小学生家长协会等)也发挥了
其在政策制定上的影响力,提供了合乎幼儿需求
的课程设计。
6.
教育行政上的衔接。主管幼儿园与小学的
教育行政机构整合,通盘考虑有效师资培训政策
与教师资格审查等。
、美国幼小衔接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从美国的幼小衔接策略和经验来看,有以下
几点值得我国幼小衔接借鉴。
1.
幼小师资合
国外幼小衔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