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
西蒙诺夫
授课人;黄长生
教学目标
1、探究文中南斯拉夫母亲的心
理活动,感受她的内心活动。
2、体会正义战争中和国人民用
血肉凝成的友谊。
3、学习课文通过细腻的动作描
写刻画母亲的写法。
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晓(fu)
瓦(li
地(jia0)
Ju gong
烧灼(zhuo)偷
XIe
衰老( shuai)
僵硬( Jiang)
song
腋窝(ye)
揣在( chuai)
屏障(ping)
肃穆(mu)
-死(2)(pt)
捡查预习
2、根据课文理解词意: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地窑: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
鞠躬:弯身行礼。
颤巍巍:抖动摇晃的样子。
匍匐:爬行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自读、感知裸文
1、朗读课文。
2、抓住记叙六要素,复述故事情节。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畔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国土上牺牲了,南
斯拉夫母亲不顾死亡危险安葬烈士,拿出自己
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墓头。
3、理解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
饱受苦难,视红军战士为亲人,爱恨鲜明
4、说说结尾二句话的理解。
抒情式结尾,深情赞美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
厚感情。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荒、赏新渠文
1、作者是如何刻画老妇人这个和物形象的?从课文中找出
相关的语句、语段加以分析
朗读、交流)
动作描写
作品在刻画这位母亲没有一句语言描写,只有细腻动作描写,显得深
沉含蓄。展现了老妇人美好的心灵,表达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
烈士的至情至爱,十分感人
2、揣摩
蜡烛——西蒙诺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