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兽》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雨果的小说艺术特色。
2、领会作品的内容和题旨。
3、分析《炮兽》的三个场景,能说出场景的描写方法,体会场景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4、理解对照法在《炮兽》中塑造人物、描写场景等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结合雨果名句探究雨果场景创作的方法及场景设置的功能。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他是少有的凛然站出来谴责这一野蛮暴行的西方作家。他死时,法国举国志哀,上百万人为他送葬。他就是维克多·雨果。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著名长篇小说《九三年》中的一个节选片段——《炮兽》(板书),看看这部作品为我们描写了怎样的场景,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二、相关介绍:
1、关于作者:
维克多·雨果(1802—1885),19世纪法国 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一生饱受宠辱,当过法兰西学院院士、上院议员,也被迫流亡海外长达19年。在艰苦的流亡生涯中,他笔耕不辍,始终不向强权屈服,坎坷的人生遭遇为他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阅历。长篇小说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人道主义思想的颠峰之作)。
2、关于小说:(参看教参)
三、内容探究:
生字注音。(见课本)
学生快速阅读小说,用简要的语言复述主要情节内容。
明确:在一艘趁夜色准备驶往法国的军舰上,一尊挣断了铁链的大炮在舱内横行肆虐,不仅给军舰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且碾死了五个水手,没有人敢上前去阻止大炮,整个军舰笼罩着恐怖的气氛。在危急关头,队长挺身而出与这头脱缰凶猛的怪兽展开了生死较量,在一个被称为乘客的“老人”的帮助下,终于制服了这头怪兽。立功的炮队队长最后却被那神秘的老人下令处死。
(师)说:电影是由画面来直接讲述故事的,而小说是用文字来讲述故事的;电影中故事的延续靠的是画面的连缀,小说中故事的发展靠的是一个个场景的接续而成。场景(场面描写)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场景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比如,晚餐、宴会、战斗等。
问1:《炮兽》这篇小说可以分为哪几个场景?试分别概括。
明确:《炮兽》这篇小说有三个场景——
场景一:(从开头到“仿佛两只铁锤轮流在敲打”)炮兽肆虐,惊心动魄。
场景二:(从“突然间”到“把舵索的……青铜脖子上”)人兽大战,紧张激烈。
场景三:(从“斗争结束了”到结尾) 赏功罚罪,跌宕起伏。
(师)说:雨果在《克伦威尔·序》中写道:“丑就在美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与共。”这就是他著名的创作主张——“美丑对照原则”,“对照法”是他在创作中最喜欢采取的方法。在这篇课文的场景描写中他是如何运用“对照法”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探究第一幅场景。
问2:第一个场景中,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炮兽”的疯狂肆虐?试举例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描写那尊失控的“炮兽”的。比喻——“这件沉
《炮兽》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