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书, 会读书, 读好书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博览群书, 可以开阔思路, 活跃文思,《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由于学生年龄小, 阅读量少, 并且缺乏生活体验, 阅览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因此, 本人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 每周抽出 1-2 节课作为学生的大阅读课,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更好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创造条件。下面浅谈本人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寓教于“趣”,使学生爱读书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 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 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 、树立榜样。榜样的作用极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 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 鼓励他们热爱书籍, 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平时, 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 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 2、以身作则。课外时间, 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 一起诵读古诗, 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 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 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是怎么学习的, 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 阅读非常有趣。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 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3、随机指导。在课堂上, 随机树立典型, 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 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极力表扬,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氛围。二、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 要以课内带课外, 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 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 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 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 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 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 写读后感,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 “不同之书, 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 弄懂了再继续读; 略读速度较快, 常常一目几行, 意在了解大概内容; 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 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 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 一般以精读为主, 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 、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结竹子的文章, 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
爱读书 ,会读书,读好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