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学目标】
了解孔子及《论语》基本常识。
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及重点语句翻译。
通过文章的赏析,把握人物鲜明个性,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主。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准确翻译文中语句。
【教学难点】
文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
【教学课时】5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要点】
1、了解孔子和《论语》
2、初步感知课文:通读、文中人物及其身份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
二、了解孔子1
师: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了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有哪些经典名言、教育思想和观点?
【明确】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
温、良、恭、俭、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不学礼,无以立。
朝闻道,夕死可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言必行,行必果。
四海之皆兄弟也。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了解孔子2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幼年丧父,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
政治上——主礼治,反对法治。
经济上——维护西周的田赋制度,反对封建田赋制度。
礼制上——维护等级制度,主“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伦理上——主“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哲学上——主天命观。
教育上——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品德上——做到“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
三、关于《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将它与《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联。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语录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四、初步感知《侍座》
1. 录音或教师读,整体感知。
2、引导学生正字正音,齐读,把握字音和节奏。
曾晳(xī) 千乘(shèng) 哂(shěn) 铿(kēng)尔 俟(sì)
小相(xiàng) 比(bǐ)及 冠(guàn)者 喟(kuì)然 莫(mù )
甫(fǔ ) 沂(yí ) 舞雩(yú) 吾与(yù)点也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异乎/三子者之撰。
由也/为之 ; 求也/为之 ; 赤也/为之小
3.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结合注解整体把握文意。
(讨论交流后,教师点拨。)
A、“侍”是倍侍长者,长者是孔子,孔子在文中被省略了,没有写出来,是学生陪老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
B、本文记叙的是孔子和学生们关于立志的谈话。文章先写孔子启发学生谈自己的志向,再叙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等人谈自己的志向,最后写孔子对他们志向所作的评论。孔子问志,四个学生的回答,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有所不同,其实都是以“礼治”为中心、为目的的。
C、本文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4、《论语》第一段四行法译注示例
【注音】
【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
【解词】
【译句】
【注音】
【原文】“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
《侍坐》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