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测
字词积累:
侍坐:陪侍长者闲坐。
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尔,词缀。
摄shè:夹(在)。
饥馑jǐn:指荒年。饥,五谷不熟; 馑,蔬菜不熟。
哂shěn:笑。
俟sì:等待。
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
会同: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会,诸侯相见。同,诸侯同朝天子。
撰zhuàn:才具,指为政的才能。
冠ɡuàn者:成年人。古代男子20岁时行冠礼,表示成年。
舞雩yú:台名,鲁国求雨的坛。
作者作品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思想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私人办学,周游列国,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学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某些章节的记述,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书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
孔子的“礼”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他的这个礼的意思很宽泛,既指礼节仪式,更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关于礼,孔子说得很多。孔子要人们合乎礼,核心是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
二学习目标
、主张及性格特点。
、虚词并注重积累。
三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
子路: __________ _____
冉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西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比子路言称的中等国家,要小得多,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十分谨慎。他认为三年之后,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他也是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可见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
孔子“与点”,历来有争议。从积极方面理解,孔子主张以礼治盛世的图景。从消极方面理解,曾皙有避乱世而洁身自好的想法。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便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用之则行,去之则藏”,曾皙的说法与他的想法相合拍。其实,曾皙的处世态度,是孔子礼治于国的积极反映,并非一味消极。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孔子所哂是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孔子在乎的是“礼”。《礼记·曲礼》上说:“侍于君子(长者),不顾而对,非礼也。”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也说:“四子以子路为年长,自当先对,但亦当顾望,不得急遽先三人也。”孔子自己说,“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和长者打交道所忌有三:不该你说却说了叫急躁,该你说却不说叫隐匿,不看长者脸色而率性直说叫做睁眼瞎。子路错不在欲治理“千乘之国”,错在“躁”与“瞽”,因而被孔子“哂”了。
、行动、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做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晳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晳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四当堂训练:
一、基础知识
侍坐学案教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