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小麦病害 WHEAT DISEASES
Prof. & Dr. Li Honglian ——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病系
第五节小麦赤霉病Wheat Scab
世界性病害。我国过去主要发生于长江流域和沿海麦区,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向北方麦区蔓延。 1985年小麦赤霉病在河南省大流行,发病面积达150多公顷,。
小麦赤霉病不仅影响小麦产量,而且降低小麦品质,使蛋白质和面筋含量减少,出粉率降低,加工性能受到明显影响。同时感病麦粒内含有多种毒素如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等,可引起人、畜中毒,发生呕吐、腹痛、头昏等现象。严重感染此病的小麦不能食用。
(Symptoms):
赤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
苗期形成苗枯,成株期形成穗枯,以穗枯危害最重。
穗枯:部分小穗或整穗受害。被害小穗最初在基部变水渍状,后渐失绿褪色而呈褐色病斑,然后颖壳的合缝处生出一层明显的粉红色霉层。一个小穗发病后,不但可以向上、下蔓延,危害相邻的小穗,并可伸入穗轴内部,使穗轴变褐坏死,使上部没有发病的小穗因得不到水分而变黄枯死。后期病部出现紫黑色颗粒状物。籽粒发病后皱缩干瘪,变为苍白色或紫红色,有时籽粒表面有粉红色霉层。
小麦赤霉病病穗和病粒
( Pathogens):
学名及分类
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 , 属于子囊菌亚门球壳菌目赤霉属;
无性态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此外,黄色镰刀菌F. culmorum和燕麦镰刀菌
F. auenaceum等多种镰刀菌也可以引起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菌
;
2 病原形态
禾谷镰刀菌大型分生孢子多为镰刀形,稍弯曲,顶端钝,基部有明显足胞。一般有3-5个隔膜,单个孢子无色,聚集成堆时呈粉红色。一般不产生小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
有性态产生子囊壳,散生或聚生于感病组织表面,卵圆形或圆锥形,深蓝至紫黑色,表面光滑,顶端有瘤状突起为孔口。子囊无色,棍棒状,两端稍细,内生8个子囊孢子,呈螺旋状排列。子囊孢子无色,弯纺缍形,多有3个隔膜。
3 病原生物学:
禾谷镰刀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2-28℃;分生孢子产生的最适温度为24-28℃,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低于4℃萌发缓慢,高于37℃则不能萌发。子囊壳形成的适宜温度为15-20℃,子囊和子囊孢子形成的适宜温度为25-28℃;子囊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
基物湿润是子囊壳形成和发育的基本条件,在温度满足的前提下,田间表土湿度达70%-80%,处于湿润状态的病残体能很快产生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分生孢子的萌发要求96%以上的相对湿度,子囊孢子释放则要求相对湿度达到99%以上,低于95%很少释放。水滴存在对病菌孢子的萌发和释放比较有利。
( Diseases Cycle )
病原越冬场所:
传播方式:
侵染途径:
再侵染:
1越冬(Over winter):
小麦赤霉病菌腐生能力强,麦收后可继续在麦秸、玉米秆、豆秸、稻桩、稗草等植物残体上存活,并以子囊壳、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各种寄主植物的残体上越冬。
土壤和带病种子也是重要的越冬场所。病残体上的子囊壳和分生孢子以及带病种子是下一个生长季节的主要初侵染源。
普通农业植物病理学 (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