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普通农业植物病理学 (8).ppt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4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九章果树病害(二)
第五节梨黑星病 Pear Scab
一发生与危害
俗称疮痂病、黑霉病,是我国梨树上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该病危害果实,果面产生病斑,使之失去商品价值;危害叶片,导致早期落叶,严重消弱树势。
Symptom :
梨黑星病可危害梨树所有的绿色幼嫩组织,如叶片及叶柄、芽、花序、新梢及一年生枝条等部位。
叶片:叶肉、叶脉及叶柄均可发病。刚展开的幼叶最感病,30以上的老叶抗病性很强。叶部病斑主要出现在叶片背面,尤以沿叶脉处较多。初期沿叶脉长出星状放射的墨绿色至黑色霉状物。后霉状物扩展连片,与背面黑霉对应的叶片正面开始出现不规则形黄斑;病斑逐渐变褐枯死。叶上病斑多时,可导致叶片枯黄,甚至早期落叶。
果实:幼果至采收期均可发生,近成熟期的果实最易受害。幼果发病,多数在果柄或果面形成黑色或墨绿色的近圆形霉斑,潮湿条件下病斑上产生黑霉;病部组织停止生长,导致果实畸形、开裂,甚至脱落。成果期受害,形成圆形凹陷斑,病斑表面木栓化、开裂,有时病斑上产生稀疏的霉层。
病梢:从基部开始,逐渐向上产生一层浓密的墨绿色至黑色霉状物,一直向上可扩展到叶柄甚至叶片基部。病梢叶片初变红,再变黄,最后干枯脱落,形成“黑橛”。
黑斑病主要危害主要危害叶片、果实及新梢。
叶片受害,主要发生在嫩叶上。幼叶发病,开始时产生针头大、圆形、褐色至黑褐色的斑点,边缘明显;后病斑逐渐扩大呈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多时,常相互联合成不规则形大斑,使叶片焦枯、畸形甚至早期脱落。天气潮湿时,病斑表面产生大量黑色霉层。
幼果受害,形成近圆形至椭圆形,褐色至黑褐色,略凹陷的病斑,潮湿时表面产生黑色霉层。果面龟裂,裂缝可深达果心,在裂缝内也会产生黑霉,病果往往早落。成果受害,病斑较大,黑褐色,后期果实软化,腐败而落果。重病果常数个病斑合并为大病斑,甚至使全果呈漆黑色,表面密生墨绿色至黑色霉层。
新梢受害,只产生长椭圆形,淡褐色,明显凹陷的病斑,很少造成枯死。
与黑斑病区别:
( Pathogen):
病原学名和分类地位:
有性态为梨黑星菌Venturia pirina,属子囊菌亚门黑星菌属;
常见的为其无性态为梨黑星孢Fusicladium virescens , 属半知菌亚门。
图9-1 梨黑星病菌

梨黑星病菌
病原形态:在病斑上长出的黑色霉状物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丛生,暗褐色,粗而短,无分枝,直立或弯曲。
分生孢子着生于孢子梗的顶端或中部,脱落后孢子梗上留有瘤状的痕迹,分生孢子淡褐色或橄榄色,葵花籽形、纺锤形、椭圆形或卵圆形,单胞。
左: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右: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3. 病原生物学:
菌丝生长适温21-23℃。分生孢子形成的适温为20℃。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1-23℃,分生孢子萌发所需湿度为70%以上,低于50%不萌发。
分生孢子抗逆能力较强,在-8 - -14℃低温下经过3个月尚有50%以上萌发。自然条件下,落叶上的分生孢子能存活4-7个月。在潮湿条件下分生孢子容易死亡,但有利于病菌形成假囊壳。
( Disease Cycle )
越冬和初侵染来源: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芽鳞片间或鳞片内越冬,第二年病芽萌发长出病梢,病梢上产生分生孢子,成为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病菌的分生孢子及未成熟的假囊壳也可在带病落叶上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来源。但三者相比,以病芽中的菌丝越冬对来年发病最为重要。
传播:病菌主要依靠风雨传播,传播距离一般为10-30m。

普通农业植物病理学 (8)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