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强。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作用: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所以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是明亮的。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1)睛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导致昼夜温差大。因此,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出现有睛朗的夜里.
(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二、热力环流
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注: 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
①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则形成高压;
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温低则气压高),高空则形成低压。
②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凸高凹低)
实例:
气压值B=C=E
气压值A>B, E>D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所以,气压值A>D
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白天海风,夜晚陆风)
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白天谷风,夜晚山风)
③城市风: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热力环流。研究城市风对于搞好城市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A: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
由高压指向低压)
B:摩擦力(与风向相反,既影响风速
(降低风速),又影响风向.)
C: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只影响
风向)
风
理想状态
高空风
近地面风
作用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风向
垂直等压线,高压流向低压
与等压线平行
风向与等压线间成一夹角
2.2 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三圈环流:
(1)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2)情况:低纬环流(0°~30°),
中纬环流(30°~60°),
高纬环流(60°~90°)
(3)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赤道
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
中间为风带。
附:近地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特征
气流
影响气候
极地高气压带
南北纬90°附近
热力原因
冷高压
下沉
冷干
副极地低气压带
南北纬60°
动力原因
冷低压
上升
温湿
附近
副热带高气压带
南北纬30°附近
动力原因
热高压
下沉
干热
赤道低气压带
0°附近
热力原因
热低压
上升
湿热
风带
分布
风向
属性(影响气候)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冷干
中纬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
西南风
西北风
温湿
低纬信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
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干燥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规律:(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地球上大气》知识点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