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选修1)
算法与程序设计
《For循环语句》教学设计
课题
For循环语句
教学内容
粤教版信息技术(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 第二章程序设计基础 第四节程序的循环结构第一讲For循环语句
课标要求
(二)1.(1)理解并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包括语句、数据类型、变量、常量、表达式、函数。会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顺序、选择、循环三种控制结构。初步掌握调试、运行程序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循环结构的基本思想。
2. 掌握用For循环语句编写程序。
能力目标
1. 培养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使其可以独立完成简单循环结构算法的设计。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
2.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掌握For循环语句的格式,并能用它来编写程序。
教学难点
控制循环的条件、确定循环体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开始学习循环结构,循环结构是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之一,是程序设计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VB语言中的FOR循环语句,使学生学会循环控制结构,解决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并进一步掌握调试、运行程序的方法。
教材首先由袁隆平的超级水稻研究故事及案例引入,然后给出循环语句的格式,再讲解其执行过程,最后给出实践的程序。
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前,已对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有关语句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能初步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编写程序,在对这些内容加强复习巩固的同时,指出它在顺序执行、选择执行程序中有一定的优势,但遇到一些操作并不复杂,需要反复多次处理的问题时,它们就有一定的困难,并提出改进的设想和办法,从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设计思想
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我把教材“实践”中的“输出10以内的偶数”作为引入例子,讲解循环语句的格式、流程图,再由引入例子讲解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循环次数等,然后引入袁隆平的超级水稻研究故事及案例,由学生分小组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它进行探究,合作完成实践任务。在评价作品再通过实践进行熟练,然后进行小结,最后出示拓展问题,从而突破重点和难点。
这样设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对学生参与学习的启发、调整、激励来体现自己的主导作用。
教法
讲解——讨论法、任务驱动法
学法
探索法、实践法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
一、
引
入
新
课
二、
学
习
新
知
提问:怎样在屏幕上依次输出10以内的所有偶数。
诱导:如果要依次输出100甚至1000以内的所有偶数。怎么办?
当然也可以使用顺序结构这种方法,但是程序输入到计算机中的工作量是很大的,怎么改进?
观察:程序主体中除了常量不同外,其他部分完全重复,其通
算法与程序设计-For循环语句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