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Ⅲ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成因分析"教学设计
一、课标的要求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
1.由于课标中把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并列提出,即没有把水土流失归属于荒漠化。因此,关于荒漠化的定义,我们可以理解为土地沙质荒漠化,即沙漠化;
2。土地荒漠化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教材开始以阅读加活动的形式给我们呈现了“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教材是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加以说明的,(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因素)等原因。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恰恰具有这些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包括过度农恳、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三、设计思想
1.充分运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层层深入,从而使学生形象理解荒漠化的基本内涵及成因:
2.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学,兴趣爱好,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引导学生自行建构知识体系;
3.学习过程充满趣味性和实用性,真正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⑵理解荒漠化的成因。
2.过程与方法
⑴结合本县荒漠化的一些现象,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⑵结合西北荒漠化的因素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
⑵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⑶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成因。
教学难点:理解荒漠化的成因.
六、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七、学情分析
我校虽然是一所市一级学校,但学生都来自本县各乡镇,是本县生源最差的一间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大多数学生对地理的学习仅仅是应付式的,但更多的学生希望能从地理课堂上学到一些实用的东西。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状况,教师应该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讲起,层层深入,尽量多讲一些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境】 电脑室
【课前准备】
;
2。将全班同学分为四组,让学生推举一位会熟练操作电脑的同学为组长。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几张有代表性的西北荒漠化景观图:
问题导入:我们班有没有同学到过西北地区?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继续问:大家想不想亲身去体会一下呀!
学生回答:想!
教师点拔:好!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究一下西北荒漠化的成因。
【讲授新课】
探究活动1:
主题:理解什么叫荒漠化。
探究途径:教师提示本县的一些荒漠化景观(如学校后山的红砂岩山、本县正在开发的东华寺旅游区的石山景观).让学生思考这些景观属不属于荒漠化?
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小组讨论后得出:
对荒漠化的理解:
(1)由于气候变化或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2)土地退化是由于土地使用不当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耕地、森林、草地等生产力下降。
过渡:在我们身边有没有这种土地退化的情况?
小组讨论后得出:
如我们养在花盆里的泥土,长期只给它浇水而不施肥,就很容易板结;家里开的荒山,如果耕种不合理,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而使农作物减产……
教师归纳:现在地球上因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所以,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同来保护我们的家园。
探究活动2:
主题: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途径:通过多媒体演示实验探讨答案。
要求:分别设计3个形状大小大体相同的锥形土堆,其中一个土堆覆盖上草皮,另外两个什么也不盖.
①将等量的水轻轻倒向两个土堆(一个有草皮,一个没有),观察水土流失的情况;
②将等量的水分别用不同的速度倒向两个没有草皮的土堆,观察水土流失的情况;
③将不等量的水分别倒向两个没有草皮的土堆,观察水土流失的情况。
实验结论:(1)有草皮的土堆水土保持较好,没有草皮的水土流失较严重;
(2)水倒得越急,水土流失就越严重;
(3)水倒得越多,水土流失越严重.
引导:根据实验情况,小组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后得出:
荒漠化危害与治理教案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