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青铜峡市瞿靖中心小学郭红梅【教材简析】《黄鹤楼送别》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属“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情感的好教材。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 2、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力求让学生在民主与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自读自悟,主动探究,读懂故事,感悟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3、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古诗及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学情分析】《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这是只有五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到的。可是课文中有几个空白点:终于、一饮而尽、凝视、伫立,虽然只有这样短短几个字,能够很好的表现人物离别时的浓浓情深深意,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诵读之后学生终可知其滋味。【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暂时"、"凝视"造句。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生:搜集送别诗,并制作书签【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 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第二课时: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书写生字。第二课时(详) 一、复习导入,初步设疑。 1、板书课题,生齐读。 2、上节课,我们初学了《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课文是写了谁为谁送别? (板书:李白孟浩然)在什么时候送别?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两个问题连起来说说? 3、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①自读古诗,在不懂处打“?”。②提出各自的问题。③指出:仔细读课文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二、朗读话别,感悟深情。 1、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最能表达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内心情感的一个词语。(板书:依依惜别) 2、自由地读 2— 3自然段,边读边把最能体现他们之间依依惜别的句子划出来,并且可以在旁别可以写上批注。 3、生自读感悟,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交流,随机出示示相关句子,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一会儿……依依惜别之情。” A、体会“仰望”、“远眺”的不同用法,再写几个表示看的词语。(课件出示)B、加上“因为……所以”读一读。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生接读)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5-1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