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和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课前准备:
1
1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和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孟浩然的资料,搜集几首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到送别,总是一个令人伤感的话题。尤其是在交通极不兴隆的古代,今日一别,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见了。因此,许多文人墨客在分别之时,往往都情难自已,把满腔离别情绪,都化作了一首首动人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精品文档请下载)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生读古诗。
2、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这首诗之所以能脍炙人口,是因为诗中饱含着诗人的真挚情感。这里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有关的一篇文章《黄鹤楼送别》。(精品文档请下载)
2
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看到题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4、结合学生答复(板书:李白----孟浩然)课件出示
二、初读课文
1、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这些四字词语,你能读对吗?
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依依惜别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脍炙人口飞檐凌空永世不绝按捺不住誉满天下
2、词语读对了,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李白为孟浩然在黄鹤楼践行,并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三、整体入手,引入情景
1、这篇文章讲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故事,你们想知道他们的关系吗?
(出示课件)公元725年,李白乘船来到襄阳,带着自己的诗特地去拜访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的诗大加赞赏,并留他住了10多日,热情款待,两人一起饮酒吟诗,游山玩水,结下了深沉的友谊.(精品文档请下载)
2、(出示课件),暮春三月,李白为孟浩然饯行。
3、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烟花三月”,“三月”前加上“烟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
4、多美的词,多美的景,让我们把这种美读出来。
四、品词析句,感情朗读
1、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别离了,读了课文后你们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一种什么感情?
生:我感受到一种依依惜别之情。(板书:依依惜别)
2、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
生: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分开谁。
3、在文中,哪些地方表达了两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呢?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待会儿我们来交流.(课件出示要求)(精品文档请下载)
生读:“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风光,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我从这儿体会到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精品文档请下载)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内容)
4、送别之时正值春意正浓,送别之地,又是天下名胜黄鹤楼,两位诗人真的被暮春三月的美景迷住了吗?
生:面对别离,两人心中都有依依不舍的感情,所以二人都不愿开口。
5、面对这样的美景,两个即将分别的朋友怎能有心欣赏,这种依依惜别之情他们没有表现出来,而是藏在心底,这个“藏”字用的太好了,他们是怎么藏的?(精品文档请下载)
(生谈)
5
6、两个一会儿正是告诉了我们,两位友人正在借欣赏景物来隐藏内心的离别之情呢.
7、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流露出两位诗人深深的友谊。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吧。(指名读)(精品文档请下载)
8、还有其他地方也表达了这种感情吗?
生:李白说:“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精品文档请下载)
生:李白仍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五、“听其言,观其行.”读出离愁别绪(精品文档请下载)
同学们找的很好,不知你发现了没有,,要想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要“听其言,观其行"(板书:听其言,观其行。)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来体会人物的情感。(精品文档请下载)
读语言
1、那么,咱们就先来读一读人物的语言。
2、自己默读第三自然段中两人的对话,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吗?
5
生:我从李白的对话中体会到他把孟浩然看做自己的兄长和老师,非常敬仰.(课件出示李白的话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