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建制金台区是宝鸡市三个市辖区之一,以境内元末道教建筑群“金台观”而得名,总面积 309 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 72平方公里, 总人口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万人,城市人口 万人, 辖陈仓、蟠龙、金河、硖石 4个镇,西关、卧龙寺、中山西路、中山东路、群众路、东风路、十里铺、卧龙寺 7个街道办事处, 51个社区居委会。 102 个村民委员会。 1971 年 12月置。以境内胜迹金台观为名。治所解放东路北侧,辖市区北半部,曾是解放前宝鸡县城所在地。其之南,与渭滨区为邻。城区内,西至玉涧河与渭河交汇处,东至金陵河与渭河交汇处,东段以陇海铁路为界,西段以宝成铁路为界,城区外以渭河为界,东西北三面与宝鸡县相接。最东为陈仓乡南坡村, 最西为长寿乡罗家堎村,最北为长寿乡八里桥村。长 20 公里, 宽2~ 公里,成倒“丁”字形,总面积 平方公里,辖区为原宝鸡县老城区。成立初,辖城、乡公社 8 个。 1980 年, 将5 个城市公社改设为 7 个街道办事处。 1982 年9 月,将涉及金台、渭滨 2区属金台区领导的四季青蔬菜公社解体,属于金台区的金陵、长青、玉涧堡 3个大队并入长寿公社,属于渭滨区的联盟、进新、金星、李家崖 4 个大队并入陈仓公社。 1984 年4 月,改 3个农村公社为乡,改生产大队为行政村。历史沿革 7100 多年前,先民们已在区内北首岭等地过着以从事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3000 年前,古国在区内建邦。夏、商、周时区境内属陈国地。自秦孝公推行县制,设置陈仓县始,现金台区为陈仓(宝鸡)县历代治所驻地。汉、晋、隋、唐,屡经战火洗礼,沧桑变迁,区境内城邑规模渐具雏型。惜其地处关隘、交通要塞,为兵家必争之重镇,兵燹之灾屡加。加之唐以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迁南徙,这座始于屯兵积粮的山城,军事地位日渐突出,城市发展滞缓。“七七”事变后,陇海铁路西达宝鸡,沦陷区居民和工商业者纷纷内迁本区,区内人口由不足 1 万骤增到近 11 万。工商业一时兴旺,文化活动随之活跃,城市有所发展。这块被茅盾先生戏称为“战时宠儿”的地方出现了暂时的空前繁荣。宝鸡解放前夕,国民党统治者穷途末路,贪污、腐败的痼疾已入膏肓,致使区境内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物价飞涨, 物资匮乏,商户倒闭,市面萧条,社会动荡。中的命令,长途奔袭,出兵西府,经两次争夺,取得了宝鸡攻坚战的辉煌胜利。 1949 年7月 14日宝鸡解放,这块古朴而秀美的土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革命史 1921 年7月 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宣告成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宝鸡地区一批先进青年纷纷到外地求学,追求革命真理。 1929 年 11月, 国民党凤翔县党务指导委员会解散,在该会任干事的中共凤翔县地下党支部书记李特生、党员刘问津、屈秉基到国民党宝鸡县党部( 党部设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今西街小学内)工作,进行革命活动。 1931 年 10月,扶风、宝鸡等教育界师生积极配合西安教职员、学生抗日宣传队,深入乡村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的事实真相。广大群众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强盗行径和国民党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表示无比愤慨。一个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开始在宝鸡地区兴起。民国 21年(1932) ,习仲勋、刘林甫、吕剑人等在杨虎城的警三旅二团一营举行“兵变’’,宣布成立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 活动于宝鸡县等地,后失败。 1931 年 10月,“九· 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掀起抗日高潮。家住宝鸡县金河乡寺沟村(今属宝鸡市金台区) 、时在西安第二师范上学的王绶之受西安抗日救国会派遣,回宝鸡、凤翔开展宣传活动,在宝鸡县第一高等小学(今宝鸡市西街小学)组织群众大会,宣传抗日救国,动员民众抗日。 1933 年夏季,宝鸡县第一高小学生在学生会负责人肖江洪等带领下,张贴标语,罢课游行,把压制抗日的反动校长赶出学校。民国 24年(1935) 7月,红 25军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率红军 3000 余人,经宝鸡北上。民国 26年(1937) ,红七十四师师长陈光瑞、陕西特委书记郑维山,率红军千余人,经宝鸡北上。 7月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浪潮席卷全国。地下党利用各地群众集会,进行广泛的抗日救国宣传,激发民众的抗日爱国热情。学校还利用节假日,到火车站接送抗日伤员;成立民众识字班, 向发民众宣传抗战的道理。 9月西安师范学校学生、共产党员肖江洪、李浩等受省委指示组成抗日宣传队,到宝鸡、凤翔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宣传队在宝鸡陵原机场贴标语、散传单、演讲、演戏,宣传抗日。民国 27年(1938) 4~5月,日军飞机 7架首次袭击宝鸡,县女子高小东北方窑洞被炸,死 30 多人,这次日军空袭被炸死
金台建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